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再次转型:从价值表达到精确解释

发布时间:2020-02-22 21:16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程序正义理论的兴起,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发生了一次重要转型,即从借鉴前苏联刑事证据法学理论逐渐转向借鉴西方国家刑事证据法学理论。在研究思路狭窄、研究方法陈旧的情况下,这次转型只带来了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表面繁荣,并没有促进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为了推动刑事证据法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应该再次转型,走出价值表达的误区,找到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真正问题,运用交叉学科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作出精确的解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瑞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法学家;2009年05期

2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3 王超;;中国刑事证据法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J];法学评论;2013年01期

4 易延友;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以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为中心[J];法学研究;2004年01期

5 宋英辉;吴宏耀;雷小政;;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6 易延友;证据学是一门法学吗——以研究对象为中心的省察[J];政法论坛;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王圣扬;;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结构性调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陈军;死刑复核程序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6 郑宁;钟秋;;行政诉讼视角下的房产估价报告有效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杜健;;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顾双平;蔡立旺;;典型案例引发的农业技术司法鉴定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9 胡玉霞;卢小毛;;对证据制度与证明标准关系的反思——兼论证据制度的标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亚平;;关于我国刑事诉讼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李阳;;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完善[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陈新生;金石;;检察机关对刑讯逼供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郭高;;我国刑事检察权的合理配置与完善——经济学分析[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李越;;与充分公开有关的实验证据问题的探讨[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6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8 颜维震;曹丰;黄幸;;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9 张和林;;现实与前瞻:完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与诉讼法等法律衔接的若干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10 潘峰;;论刑讯逼供的遏制[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孙日华;裁判客观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周强;我国保护被追诉人人身自由宪法条款之实施[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锐;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艳萍;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任学忠;论控制股东滥用权利之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小虎;行动中的预防性法律:美国刑事诉讼中的审前服务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绪峰;侦查人员程序性违法的举证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晟;改革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若干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士东;论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荣;法的形式理性论——以法之确定性问题为中心[J];比较法研究;2000年03期

2 姚剑波;终局性规则下的利益平衡——关于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3 易延友;对自由心证哲学基础的再思考[J];比较法研究;1998年02期

4 熊秋红;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J];法商研究;2003年01期

5 陈瑞华;;从“证据学”走向“证据法学”——兼论刑事证据法的体系和功能[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6 陈瑞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法学家;2009年05期

7 陈瑞华;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证据法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2001年01期

8 R.罗蒂,张金言;实用主义:过去与现在[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9 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J];法学研究;1999年05期

10 李建明;错案追究中的形而上学错误[J];法学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建伟;[N];检察日报;2002年

2 陈兴良;[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志媛;刑事证据可采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永东;;监狱学研究的方法与技巧[J];法治研究;2010年09期

2 王德新;;民事诉讼行为论纲——兼谈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陈国庆;石献智;;试论检察学的学科独立性及其理论体系的构建[J];人民检察;2008年04期

4 陈瑞华;;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法学家;2009年05期

5 万毅;林喜芬;何永军;;刑事证据法的制度转型与研究转向——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线索的分析[J];现代法学;2008年04期

6 裴国智;马晓晖;;简论证据法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方法[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张坤世;现代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品格及其构建[J];河北法学;2005年11期

8 陈桂明;侍东波;;试论民事诉讼法学的进路——以2006年研究成果为对象的总结与分析[J];中国法学;2007年02期

9 胡铭;;略论刑事诉讼实证研究方法——以经济学实证方法为借鉴[J];清华法学;2011年01期

10 宋英辉;吴宏耀;雷小政;;证据法学基本问题之反思[J];法学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瞿琨;;角色分析与法官审判行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2 王东升;;建立我国体育仲裁机制与国际接轨的构想[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国强;法律、法官的人文视界[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史立梅;“程序正义”要优先[N];北京日报;2008年

3 记者 林世钰;要围绕四个重点问题进行研究[N];检察日报;2007年

4 黄俊平;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N];检察日报;2005年

5 刘卉;228例媒体名誉侵权案揭示了什么?[N];检察日报;2005年

6 陆敏;反思中前行:2005年中国法学研究综述[N];光明日报;2006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陈瑞华;以世界的眼光研究中国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1年

8 法学所 屈学武 熊秋红;刑事法学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蒋安杰;期盼中国应用法学的更加繁荣[N];法制日报;2006年

10 李国清 陈群安;湖北高院认真对待涉讼上访案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韦群林;中国司法管理学学科构建及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郭天武;保释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峤滨;程序正义之再认识[D];厦门大学;2006年

2 单振强;管闲事[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娅娅;刑事起诉制度的经济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宋志军;当代中国证据法学研究范式论[D];河北大学;2005年

5 刘智勇;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法律保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6 梁利波;表见证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杨琨;刑事强制措施客体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陈康;论沉默权规则的合理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王剑;法院非行政化管理模式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刘璐;司法公正理念下的案例指导制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1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581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f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