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概念与形式问题研究——以事实信息理论为视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洪波;;修正的事实说:诉讼视野中的证据概念新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年04期
3 杨宇冠;;证据、证据法、非法证据排除浅说——评《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论证》[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03期
4 熊志海;王静;;证据之生成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4期
5 张继成;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6 宋振武;;传统证据概念的拓展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阿红;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保障体系的路径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郑宁;钟秋;;行政诉讼视角下的房产估价报告有效期[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杜健;;知识产权诉讼中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顾双平;蔡立旺;;典型案例引发的农业技术司法鉴定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9期
5 莫良元;;构建我国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价值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莫良元;周阿红;黄茜;;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科学品格和价值维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金龙哲;王红军;王石磊;;论自由心证原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9 彭小龙;;陪审团审理微观制衡机制考察——一个以美国为对象的分析实证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10 霍海红;;主观证明责任逻辑的中国解释[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亚平;;关于我国刑事诉讼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胡利鸣;黄嵩泉;钱慰民;;举证责任在《专利法》第26条第4款审查中的运用[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颜维震;曹丰;黄幸;;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5 聂玉娟;;浅析环境侵权诉讼证明标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潘峰;;论刑讯逼供的遏制[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晓光;;法律逻辑与法庭科学学科群[A];法律逻辑与法律思维——第十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C];2009年
9 朱立鹏;;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10 陈亚;;冲突与协调:行政机关的事故认定书对民事审判的影响[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田甜;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明负担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刘颖;苏联法概念在中国(1949-1958)[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郑牧民;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徐静;合同诈骗罪司法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冉杰;德性法律论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唐世齐;刑事判决说理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赵承寿;论司法裁判中的事实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锐;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艳萍;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任学忠;论控制股东滥用权利之法律规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崔震宇;电子证据可靠性问题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士东;论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侃;电子证据收集中的人权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贾立丽;我国刑事诉讼“情况说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洪波;;证明标准视野中的证据相关性——以刑事诉讼为中心的比较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裴苍龄;;论实质证据观[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王申;全国首例以电子邮件为定案证据的劳动争议案理论研讨会综述[J];法学;2001年02期
4 游伟,夏元林;计算机数据的证据价值[J];法学;2001年03期
5 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J];法学研究;1999年05期
6 周洪波;;刑事证明标准问题之争中的四大误区[J];清华法学;2008年05期
7 周洪波;;“以事实为根据”——刑事诉讼的定罪基本原则[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史立梅;程序视角下的刑事证据概念[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9 杨宇冠;;美国传闻证据规则[J];诉讼法论丛;2001年00期
10 熊志海;诉讼证据概念与属性新解[J];探索;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仲秋,熊志海;证据中的事实信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熊志海;王静;;网络证据之形式问题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昱;;网络犯罪电子证据若干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7年06期
4 熊志海;刘晶;;证人证言之证据属性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06期
5 李炜;;浅谈刑事证据立法对公安工作的影响[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朴永刚;关于我国证据立法的几点思考[J];山东审判;2001年01期
7 王蓉;;略论证据的本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张翮;;我国证据立法的若干问题——从证据法理论基础角度谈我国的证据立法[J];法制与社会;2010年18期
9 陈光中;;关于刑事证据立法的若干问题[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01期
10 田心则;论传闻证据规则运作的程序背景[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琳娜;;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与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协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2 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和运用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3 王圣扬;;论证据立法中的证明标准[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4 邵洪清;;关于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探讨[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5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徐光岩;;关于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检察机关职权修改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7 顾永忠;;关于刑事证据制度立法的初步设想[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8 黄玉华;陈贞;;对量刑辩护的思考[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杨卫国;;试析电子数据作为刑事证据的有关问题[A];第十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力;宋佳;;人民监督员制度之法律化与规范化——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为契机[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旭;证据立法应首先划清与其他部门法的界限[N];检察日报;2003年
2 宋英辉 罗海敏;刑事诉讼法:哪些地方需要完善[N];检察日报;2005年
3 裴智勇;刑事诉讼法 再修改前瞻[N];人民日报;2004年
4 陈光中;关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几点思考(上)[N];检察日报;2003年
5 国家法官学院司法审判研究中心主任 毕玉谦;中国证据立法的基本框架(下)[N];人民法院报;2003年
6 ;关于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的通知[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切实纠防超期羁押[N];检察日报;2003年
8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颜牛;绿大地案还藏着什么秘密[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杨文浩;从12到24,立法在博弈[N];法制日报;2011年
10 黄庆畅 李想;12小时与24小时:拘传时限的利弊权衡[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志海;刑事证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塔娜;刑法与刑事诉讼法交互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袁志;勘验、检查笔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雷建昌;口供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5 黄维智;鉴定结论论——作为证据形式的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芳;美国刑事诉讼法对隐私权的保护[D];山东大学;2012年
8 张斌;论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与可采性[D];四川大学;2004年
9 阮堂辉;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曾冠棋;举证责任法理探讨与实证评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炳良;试论完善民事证据立法中的几个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刘翔宇;证据属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张勇;论刑事侦查阶段电子证据的收集和保全[D];青岛大学;2009年
4 章彦奇;论民事诉讼证据形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陈英培;我国民事电子证据立法的完善[D];燕山大学;2011年
6 王静;信息视角下的证据生成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2年
7 向静;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证人作证制度研究[D];吉首大学;2012年
8 苏龙安;论刑事诉讼法的解释[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健;民事电子证据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10 张睿;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宪法学评述[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850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585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