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答辩制度的异化与重塑
发布时间:2017-04-04 09:08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答辩制度的异化与重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久以来,“发现真实”与“促进诉讼”此两诉讼理想,同其所各自承载的“公平”与“效率”价值的角力与平衡,深刻地影响着民事诉讼法的改革动向。我国民事诉讼法于2012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正,完善和增强了审前准备程序,以达致集中审理、发现真实的目标:一方面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和证据失权制度,规范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一方面增设了案件分流和庭前会议制度,以便法官和当事人尽早了解案情,确定争点。然而,被告答辩制度不甚完善,现行立法对被告的答辩权的行使缺乏规制,被告提交答辩状行为的性质模糊导致现有规定流于形式,造成被告怠于行使诉讼权利,或故意拖延导致诉讼迟滞之流弊,还掣肘了证据失权制度甚至审前准备程序促使诉讼集中作用的发挥。比较法视野下,由于法律传统及民事诉讼审理结构等诸多不同,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的具体制度及发展模式不尽相同,,设立了诸如失权制裁、不应诉判决等机制以促成被告及时答辩。在我国如何完善答辩制度,理论界一直在作积极的探索。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事诉讼的复杂状况,产生了不同的理论面向。借由各国的发展经验和理论界的既有研究成果,笔者期许能够使答辩制度回归其应有之义,为完善一审普通程序中的答辩制度以及实现其与相关制度的良性互动寻求合适的进路。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问题的提出。本章开宗明义,第一节为答辩制度的基本法理,阐述答辩、答辩状的基本内涵及提交答辩状的意义。第二节对我国目前的答辩制度的分析及评述,阐明被告不提交答辩状对民事诉讼价值实现以及相关制度的冲击与影响。第三节对民事诉讼法关于“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行为性质进行分析,解读在我国司法语境下,提交答辩状行为应有的权利性质。第二章为比较法视域的相关立法例。本章结合不同国家的法律传统、民事诉讼结构,分析在不同土壤上发展的答辩制度。最后通过对比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答辩制度结构性以及原理性的差异,在共同基础上寻求可为我国民事诉讼借鉴的部分。第三章为重塑答辩制度的考量因素。本章将对第二章得出的立法、制度面向的结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答辩权行使的规制,体现了价值的角力平衡,并具有保障诉权实现的功能。故本章第一节拟从适时审判请求权、诚实信用原则与诉讼经济与公正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存在和发展的法理基础。第二节将探讨在当前的司法及社会背景下,重塑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及合理对策:在我国民事诉讼完善整理争点、集中审理模式的改革动向下,严格化的答辩制度能否实现与相关制度的良性互动,能否在弱化法官职权、加强当事人作用的民事诉讼模式以及不同诉讼阶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实现。第四章为重塑答辩制度的构想。第一节为答辩制度的总体设计,包括答辩状的内容、提出时间、法律后果等;第二节为失权制裁的具体构建,包括失权制裁的启动、失权审查要件、排除失权制裁的情形及失权制裁的救济等。第三节为立法建议。在前文基础上,从答辩制度的自身构建、约束机制及相关制度调整方面提出立法修改意见。
【关键词】:答辩制度 失权审查 集中审理 攻击防御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4
- 引言14-17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17-28
- 一、答辩基本法理17-19
- (一)基本内涵17
- (二)提交答辩状的意义17-19
- 1. 实现当事人权利平等17-18
- 2. 实现诉讼经济18
- 3. 实现诉讼公正18-19
- 二、我国相关规定及评述19-25
- (一)立法检讨19-20
- (二)现行答辩制度的弊端 720-22
- 1. 影响程序公正价值实现20
- 2. 影响诉讼经济价值实现20-21
- 3. 影响实体公正价值实现21
- 4. 影响法官司法权的行使21
- 5. 阻碍举证时限甚至集中审理制度的功能发挥21-22
- (三)现行规定形成原因分析22-25
- 1. 职权主义色彩22
- 2. 各诉讼阶段功能同质化22-23
- 3. 辩论原则失范23-24
- 4. 随时提出主义24-25
- 三、提交答辩状行为的性质25-28
- (一)提交答辩状性质的主要学说25-27
- 1. “权利说”25
- 2. “义务说”25-26
- 3. “责任说”26
- 4. “权利修正说”26-27
- (二)结论27-28
- 第二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答辩制度28-38
- 一、德国答辩制度28-30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28
- (二)逾时答辩的失权制裁28-29
- (三)诉讼促进义务29-30
- 二、日本答辩制度30-31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30
- (二)逾时答辩的相对失权规定30-31
- 三、英国答辩制度31-32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31
- (二)缺席判决31-32
- 四、美国答辩制度32-33
- (一)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规则32
- (二)不应诉判决32-33
- 五、移植域外答辩制度的考量因素33-38
- (一)程序推进方式34
- (二)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34-36
- (三)审理模式的转向36-38
- 第三章 重塑我国答辩制度的考量因素38-48
- 一、答辩失权的法理依据38-42
- (一)适时审判请求权39-40
- (二)诚实信用原则40-41
- (三)公正与效率价值的平衡41-42
- 二、答辩制度与相关制度42-48
- (一)答辩制度与诉答程序42-43
- 1. 诉答程序概述42
- 2. 诉答程序定位与答辩状内容设计42-43
- (二)答辩制度与法官释明权的行使43-44
- (三)答辩制度与证据制度44-46
- 1. 答辩状提出期间与举证期限44-45
- 2. 答辩失权与证据失权45-46
- (四)答辩失权与律师代理制度46-48
- 第四章 重塑我国答辩制度的构想48-58
- 一、答辩制度的总体构建48-52
- (一)答辩状提出的适当时期48-49
- (二)答辩状的内容49-51
- 1. 否认49-50
- 2. 抗辩50
- 3. 承认原告的全部或部分主张50-51
- 4. 举证的范围及种类51
- (三)答辩状的修改和补充51
- (四)被告答辩不作为的法律后果51-52
- 二、失权审查52-56
- (一)失权审查程序52-53
- (二)失权审查要件53-55
- 1. 审查对象——逾时提出的防御方法53
- 2. 逾时提出53
- 3. 诉讼迟延53-54
- 4. 逾时提出与诉讼迟延的因果关系54
- 5. 归责事由54-55
- (三)排除失权审查的情形55-56
- 1. 人事诉讼等特殊争议案件55
- 2. 适用失权显失公平的55-56
- (四)失权审查的救济56
- 三、答辩制度的立法建议56-58
- (一)基本答辩制度56-57
- (二)证据规定中的配套规则57
- (三)诉讼费用57
- (四)失权制裁的救济57
- (五)开庭审理57-58
-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阳友;孔春潮;;论民事诉讼中的攻击防御方法——以日本普通诉讼程序为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汤维建;;初论民事诉讼模式与证据制度的关系[J];研究生法学;2002年02期
3 韩红俊;;论适时审判请求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熊跃敏;;民事诉讼中的诉答程序探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傅郁林;;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J];法学家;2011年01期
6 李祖军;民事诉讼答辩状规则研究[J];法学评论;2002年04期
7 齐树洁;;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之构建[J];法治研究;2010年04期
8 苏力;;法律人思维?[J];北大法律评论;2013年02期
9 杨艺红;;诉讼突袭:一个问题的初步展开[J];河北法学;2011年12期
10 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J];法学研究;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亚新;[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张艳玲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N];人民法院报;2015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答辩制度的异化与重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8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