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刑事证据的可行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09 01:55
   随着社会日益科技化,电信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通讯与互动,改变着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与此同时,电信类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甚至呈现高发态势,且都存在侦查难、取证难、突破难,往往出现侦破一个交代一个,无法关联、无法深挖、无法体现罪与罚的相当性,从而导致无法对电信类诈骗案件形成有效的打击和防治。我国现在已是全世界手机拥有量最大的国家,手机已经成为广泛的移动通信工具,而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又必然要遗留基站的痕迹。鉴于此,笔者以电子数据证据类型为证据思维点,以手机定位技术为物理基础,提出了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刑事证据的观点和看法。首先笔者对移动电话轨迹图的含义、原理、制作以及制作的便宜、优缺点等做了介绍,作为下文的铺垫。同时,笔者在查阅大量移动通信技术、电子证据有关的著作和论文的基础上,思考和总结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证据的可能性,从证据性和证据力两个方面对认证的内容进行研究,即从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据的证明力方面进行认证。最后,对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电子证据时是否侵犯当事人的隐私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对移动电话轨迹图在证实去过特定区域以及“持有”状态的证明。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进而为司法实践中提供个人的些许建议。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D925.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案例介绍
    1.1 案件和相关证据
        1.1.1 案件基本情况
        1.1.2 公安机关机关认定的犯罪事实
        1.1.3 主要证据
    1.2 公诉机关的处理及本案暴露的问题
        1.2.1 公诉机关的处理意见
        1.2.2 本案暴露的问题
第二章 移动电话轨迹图基础概念辨析
    2.1 证据
    2.2 试听资料与电子数据
    2.3 移动电话轨迹图法定证据类型的辨析
    2.4 移动电话轨迹图
        2.4.1 移动电话轨迹图的含义及制作
        2.4.2 移动电话轨迹图的原理
    2.5 制作移动电话轨迹图的优缺点
    2.6 移动电话的碰撞伴随分析
第三章 移动电话轨迹图构成证据的符合性
    3.1 客观性
        3.1.1 客观性的定义
        3.1.2 移动电话轨迹图的客观性
    3.2 合法性
        3.2.1 合法性的定义
        3.2.2 移动电话轨迹图的合法性
    3.3 关联性
        3.3.1 关联性的定义
        3.3.2 移动电话轨迹图的关联性
    3.4 移动电话轨迹图的证明力
        3.4.1 证明力的定义
        3.4.2 移动电话轨迹图的证明力
第四章 学理分类
    4.1 移动电话轨迹图属于传来证据
    4.2 移动电话轨迹图属于实物证据
    4.3 移动电话轨迹图是间接证据
第五章 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证据使用当遵循的原则
    5.1 交叉印证
        5.1.1 定义
        5.1.2 在运用移动电话轨迹图中的作用
    5.2 义务提供
        5.2.1 定义
        5.2.2 义务提供原则的优势
    5.3 技术鉴定
    5.4 隐私保护
    5.5 制作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证据应注意的其他事项
第六章 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刑事证据在案件中的可应用性
    6.1 移动电话轨迹图在本案中应用“持有”的证明效果
    6.2 移动电话轨迹图在其他电信诈骗案件中的证明效果
    6.3 移动电话轨迹图在其他类型案件中的证明效果
第七章 移动电话轨迹图在实务中的应用与展望
    7.1 移动电话轨迹图在实务中的应用
    7.2 移动电话轨迹图作为刑事证据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崇义;李思远;;论我国刑事诉讼电子证据规则[J];证据科学;2015年05期

2 宋欢;;论电子证据的规范化[J];法制与社会;2013年24期

3 邵跻;;刑事诉讼电子证据保全刍议[J];法制与社会;2013年13期

4 王祥柱;;浅析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人权保障[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年07期

5 戴莹;;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3期

6 李艳;;电子证据收集措施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探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年01期

7 周晓燕;;电子证据检察实务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01期

8 赵庸;滕达;;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发展趋势研究[J];电信科学;2010年S2期

9 徐庆天;逄政;陆锋;丁俊;;电子证据的举证和规范[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10 魏韧思;顾星;;论我国电子证据的可采性规则[J];犯罪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正勐;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可采性规则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2 李长坤;电子证据司法运用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3 蒋安朋;电子证据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德;开放网络环境下动态计算机取证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利杰;电子证据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75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2875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