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亲亲相隐原则及其现代法律重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01:32
  起源于春秋、确立于汉朝、集大成于唐朝的亲亲相隐原则是我国一项流传千年的经典法律原则。虽然古代统治者们延用该原则时,更多地是考虑其对于维护专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该原则本身所蕴含的体恤亲情、关爱人性的精神。因此,即便该原则在近代社会具体化为亲属拒证制度,不过,尊亲、爱亲依然是其设立的出发点。遗憾的是,基于建国之后种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等原因,该原则在中国大陆地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大义灭亲”却越发受到立法者们的青睐。法律虽有派系,亲情却无国界。纵观整个世界,“亲亲相隐”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均有体现,并对公民权利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虽然亲亲相隐在我国曾一度被“抛弃”,但历经千年的相隐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权保障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吁,蕴含着相隐精神的刑事政策、法律规定、司法解释陆续出台,使得亲亲相隐的回归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只是该原则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正式适用依然不尽人意,这在追求良法善治、倡导法律人性化的今天无疑是一个憾点。对此,笔者通过研究相隐原则的历史演变和立法现状,分析该原则在当今社会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一、亲亲相隐原则的历史探究
    (一) 亲亲相隐原则的内涵
    (二) 亲亲相隐原则的历史演变
        1.古代社会中的确立与完善
        2.近代社会对亲亲相隐原则的保留与变革
    (三) 相隐原则在传统社会的主要特点
        1.适用主体不断增加
        2.由义务转为权利
        3.重卑幼隐匿尊长
    (四) 亲亲相隐原则适用的历史成因
        1.宗法制度与封建统治的需要
        2.儒家思想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3.崇尚和睦与厌恶诉讼的理念
二、亲亲相隐原则在当代立法中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 建国初期对亲亲相隐原则的摒弃
    (二) 现行有关亲亲相隐原则的立法状况
        1.实体法中的缺失
        2.程序法中的萌芽
    (三) 亲亲相隐原则缺失的成因
        1.传统亲亲相隐的局限性
        2.舍小家、为大家的理念
        3.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三、亲亲相隐原则法律重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亲亲相隐原则法律重构的必要性
        1.尊重人性、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
        2.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3.降低成本、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
        4.良法善治、德法相融的重要体现
    (二) 亲亲相隐原则法律重构的可行性
        1.理论层面
        2.政策层面
        3.实践层面
四、亲亲相隐原则在现代法律中重构的设想
    (一)亲亲相隐原则在实体法中的重构
        1.界定“亲亲相隐”的主体范围
        2.确定“亲亲相隐”的主观动机
        3.限制“亲亲相隐”的隐匿范围
        4.限制“亲亲相隐”的行为范畴
        5.厘清“亲亲相隐”的法律责任
    (二)亲亲相隐原则在程序法中的重构
        1.明确近亲属拒证权的内容及属性
        2.行使近亲属拒证权的程序性规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亲亲相隐回归刑事法律的思考[J]. 雍自元,廉彪.  法学杂志. 2013(10)
[2]刑事诉讼法修改释义[J]. 黄太云.  人民检察. 2012(08)
[3]“亲亲不能相隐”的经济学分析——兼论“亲亲相隐”于民间法的归隐[J]. 蔡昱,龚刚.  南开经济研究. 2008(02)
[4]“逻辑”是否可以取代“仁德”?———答邓晓芒先生对儒家“亲亲”伦理的质询[J]. 龚建平.  学海. 2007(02)
[5]指“误”者之误——《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一文谬误举隅[J]. 胡治洪.  学海. 2007(02)
[6]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评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J]. 邓晓芒.  学海. 2007(01)
[7]容隐权:从和睦家庭到和谐社会[J]. 唐磊,汪启和.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6)
[8]亲亲相隐的心理学解读[J]. 段晓彦,谢全发.  学术论坛. 2006(10)
[9]论“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刑事法律中之重构[J]. 钱叶六.  法学评论. 2006(05)
[10]“亲亲相隐”原则及其活化:以刑事法为视角[J]. 莫洪宪,胡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本文编号:3294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294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a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