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我国令状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7-04-30 10:14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令状制度的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令状制度是审前程序中通过中立裁判官签发令状规范侦查机关侦查活动的一种机制。令状制度是审判前程序的诉讼化,代表着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约束。令状制度的构建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遥相呼应,为审判前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程序正义提供了实践规则。令状制度赋予中立的裁判者参于侦查程序的机会,对强制处分措施的适用予以诉讼化的决定,排除非法证据的适用,使追诉方与被追诉方形成平等对抗。因此,令状制度对约束侦查机关的侦查权、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令状制度起源于英国,后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所广泛引入推广,有的国家甚至将该制度写入宪法,以贯彻保证人权的核心思想。可见,令状制度侦查程序诉讼化是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法治思维的进步,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意识日益增长,刑事诉讼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但是,我国逮捕令状的签发和审查主体为检察院,拘传、勘验检查、搜查的令状由公安机关自己签发,缺乏监督,造成实践中侦查机关滥用、错用侦查措施,践踏犯罪嫌疑人人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完善令状制度。当然,令状制度是侦查程序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一部分,需要与整个刑事诉讼制度共同进步。令状制度的完善,需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具体制度的完善,也需要法官独立、法检分离等司法体制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制度上。只有全面完善相关制度如规定申请令状的证明标准、完善令状签发制度等,才能够使得令状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令状制度 侦查程序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令状制度概述10-17
  • 第一节 令状制度的定义10-11
  • 第二节 令状制度的价值11-15
  • 一 令状制度的内在价值11-12
  • 二 有利于贯彻程序正义原则12-13
  • 三 有利于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3
  • 四 有利于建立诉讼化侦查程序13-15
  • 第三节 令状的分类15
  • 第四节 令状制度的缺陷15-17
  • 第二章 域外令状制度的立法规定17-29
  • 第一节 美国17-21
  • 一 历史17
  • 二 令状的申请17-18
  • 三 令状的签发18
  • 四 令状的内容18-19
  • 五 例外情况19-20
  • 六 美国令状制度的代表案例20-21
  • 第二节 法国21-23
  • 一 强制措施令状21-22
  • 二 羁押令状22-23
  • 三 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联系23
  • 四 令状制度的发展23
  • 第三节 德国23-25
  • 一 令状的申请与签发24
  • 二 令状的审查与救济24-25
  • 三 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联系25
  • 第四节日本25-27
  • 一 逮捕与羁押的令状申请与签发25-26
  • 二 查封、搜查与技术侦查措施的令状申请与签发26
  • 三 犯罪嫌疑人的防御权利26-27
  • 四 与非法证据排除的关系27
  • 第五节 韩国27-29
  • 一 逮捕与羁押的令状申请与签发27-28
  • 二 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联系28-29
  • 第三章 我国令状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9-38
  • 第一节 我国是否有令状制度的争论29
  • 第二节 我国令状制度的立法现状29-33
  • 第三节 我国令状制度不完善造成的问题33-35
  • 一 滥用、错用侦查措施33-34
  • 二 收集证据重言词、轻实物,造成刑讯逼供34
  • 三 较高的错捕率34-35
  • 第四节 令状制度不完善衍生的社会问题35
  • 第五节 我国司法制度对令状制度的障碍35-38
  • 一 法院作为中立的审判机关没有完全独立的地位35-36
  • 二 控检不分,检察机关力量过于强大36
  • 三 法治观念淡薄,重权力,,轻权利36-38
  • 第四章 我国令状制度的完善38-43
  • 第一节 我国令状制度的立法完善38-40
  • 第二节 我国司法制度的完善40-43
  • 一 赋予法院系统以独立的司法权40-41
  • 二 明确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能,实现审前程序的控检分离41-42
  • 三 建立诉讼化审前程序,增加控辩对抗机制42
  • 四 加强法制宣传,树立程序正义理念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个人简介46-47
  • 致谢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胜伟,喻煌,胡f;我国鉴定人制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周丹军;;品格证据的法律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高玉玲;论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制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张刚;王成军;;关于构建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法律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成协中;;中国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模式与规则重构[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谢佑平;江涌;;论我国以人为本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应有结构——科学发展观的刑事司法解读[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9 张琳琳;;日本诉因制度研究综述[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沈健;比较与借鉴:鉴定人制度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林占发;许艳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立法问题——人民监督员制度中“五种情形”实效性实证分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3 胡志坚;;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德关;;行政诉讼证据审查标准研究[A];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3年

5 杨晚香;褚尔康;;行政协助制度的系统论探悉[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继敏;;行政救助程序制度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韩旭;;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诉讼程序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孙卫星;林建兴;;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法律效力——兼析《若干规定》确立自认制度的重要意义[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罗力彦;;浅谈交叉询问中的诱导性询问[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赵丽萍;;强制措施的适用和监督[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强制措施制度的修改及执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光强;精神分裂症临床干预过程中知情同意问题的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杨书怀;法务会计鉴定采信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潘牧天;民事诉权滥用的侵权责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郭烁;刑事强制措施的体系及其适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罗国良;论证据与定罪[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张永泉;民事证据采信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锐;刑事证人证言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艳萍;我国刑事证人保护制度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陈雕;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的承担[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畅;行政外罚程序中的秘密调查与诱惑调查之辨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侃;电子证据收集中的人权保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贾立丽;我国刑事诉讼“情况说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林雪娇;侦讯程序中的人权保障[D];湘潭大学;2010年

9 周伟;审判委员会议案机制中证据规则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妙;刑事司法鉴定启动程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令状制度的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6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366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