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民众通过网络参与社会热点案件呈上升趋势,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发网络舆情与司法间关系的思考。本文由七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表明本文写作动机,点明本文主题以及研究的意义,并以两起经典的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案件为起点引出本文论述观点,简单介绍何为网络舆情以及当下的网络舆情是在秉持监督作用还是已经发展到干涉司法的境地。第二章论述网络舆情的概念以及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影响司法审判的自身特点。主要包括网络主体的匿名性与自发性,参与主体的非普遍性,传播速度快捷性和较强从众性等。第三章阐述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原因和社会条件。较为深入细致地论述了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原因以及社会条件。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存在自身原因和外在的环境条件,网络舆情同样并无例外。加之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当下表达民意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待网络舆情必须审慎。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亦给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创造条件。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社会各阶层矛盾重重,社会大众对所涉案件当事人身份的过度关注,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舆情风波。舆情使得围观人数众多,无形中给司法机关造成巨大压力,媒体的不当介入行为会刺激网络舆情的变向发展,导致舆情中感性道德思想泛滥,缺乏客观理性,造成网络舆情的感性与司法理性之间的对弈。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影响司法审判,是因为司法裁判不但注重法律效果,而且重视社会效果,终究司法是为民。第四章主要论述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积极方面。其中包括网络舆情可以助力司法监督,减少暗箱操作的可能。有助于司法公开化、民主化,拉近司法与民意的距离,同时激发社会公众的公民意识,促进司法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在网络舆情的监督下,督促司法机关能够及时准确判案与自我约束,有利于当事人的权利救济,使人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司法裁判实现公平正义,也可缓解社会各方的矛盾,使网络舆情中少些私愤,多些理性,社会和谐统一。第五章阐述了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两大部分,五个方面:第一,网络舆情的过度干涉削弱了司法审判的独立性。第二,舆情致使改判的不断发生有损司法审判的权威与公信力。第三,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私愤经过诱导易形成公愤而有碍司法理性判案。第四,大量水军混迹于网络之中,使真正的民意无法传达。第五,网络舆情影响法官的独立理性审判,稍有不慎,裁判结果有引发不良畸形社会现象的危机,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第六章主要针对完善网络舆情促进司法公正审判所提出的对策建议。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就完善网络舆情促进司法公正审判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规制,如美国陪审制度,英国藐视法庭罪,日本网络实名制,澳大利亚互联网强制过滤等。其次要健全我国自己的网络舆情法律法规,如组建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建立机制阻隔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制定网络不当言论所负刑事责任的相关法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等。当下是一个沟通的时代,涉法网络舆情出现后,司法机关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围追堵截”,而是沟通。尊重、选择理性的网络舆情,在法院的判决理由中正当的回应网络舆情并具有说服力,使舆情与司法能够形成良性互动。最后要通过司法机关的自我提升增强国家的司法权威与公信力。内部的自省与反思,坚持程序与实体的正义,使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重拾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关键词】:网络舆情 司法审判 公平正义 司法权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引言10-13
- 2 网络舆情概述13-17
- 2.1 网络舆情概念13-14
- 2.1.1 网络舆情含义13
- 2.1.2 网络舆情之崛起历程13-14
- 2.2 网络舆情的特点14-17
- 2.2.1 主体匿名性14
- 2.2.2 主体自发性14
- 2.2.3 参与主体的非普遍性14-15
- 2.2.4 所涉案件特殊性15
- 2.2.5 传播速度快捷性15-16
- 2.2.6 具有较强从众性16-17
- 3 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原因与社会条件17-22
- 3.1 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原因17-19
- 3.1.1 社会各阶层存在矛盾冲突17
- 3.1.2 关注人数众多形成舆论压力17-18
- 3.1.3 媒体的不当介入行为刺激网络舆情18-19
- 3.2 网络舆情影响司法审判的社会条件19-22
- 3.2.1 网络舆情成为表达民意的重要方式19
- 3.2.2 网舆感性对弈司法理性19-20
- 3.2.3 司法注重社会效果20-22
- 4 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22-27
- 4.1 有利于司法内部优化22-24
- 4.1.1 促进制度优化变革22-23
- 4.1.2 助力监督司法23
- 4.1.3 督促司法机关及时准确判案与自我制约23-24
- 4.2 提高外界对司法的正面评价24-27
- 4.2.1 有助于司法公开化、民主化24-25
- 4.2.2 有利于当事人权利救济25-26
- 4.2.3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缓解社会矛盾26-27
- 5 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27-32
- 5.1 对司法本身的负面影响27-28
- 5.1.1 削弱司法独立性27-28
- 5.1.2 有损司法权威、公信力28
- 5.2 对司法审判过程的不利影响28-30
- 5.2.1 非理性私愤走向公愤有碍司法理性判案28-29
- 5.2.2 水军操控民意难达29-30
- 5.3 引发畸形社会现象30-32
- 6 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影响司法审判的对策建议32-44
- 6.1 借鉴国外对网络舆情的有效规制32-34
- 6.1.1 借鉴美国陪审制度32
- 6.1.2 英国藐视法庭罪32-33
- 6.1.3 日本网络实名制33
- 6.1.4 澳大利亚互联网强制过滤33-34
- 6.2 健全应对网络舆情的法律规制34-36
- 6.2.1 组建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34
- 6.2.2 建立机制阻隔网络舆情对司法审判的负面影响34-35
- 6.2.3 制定网络不当言论所负刑责相关法律35-36
- 6.2.4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36
- 6.3 司法应正当回应网络舆情36-38
- 6.3.1 尊重、选择理性的网络舆情36-37
- 6.3.2 法院判决理由应回应网络舆情并具说服力37-38
- 6.3.3 融贯价值取向但坚守司法底线38
- 6.4 网络舆情与司法良性互动38-41
- 6.4.1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助力司法公正38-39
- 6.4.2 通过网络舆情回应平台助力民意沟通39-40
- 6.4.3 微博直播助力司法公开40-41
- 6.5 自我提升增强国家司法权威、公信力41-44
- 6.5.1 公权力应自省与反思41-42
- 6.5.2 坚持程序正义,保证实体正义42
- 6.5.3 加强法官职业保障制度42-43
- 6.5.4 规范媒体过早介入行为43-44
- 7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4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5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6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9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10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339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3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