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探究

发布时间:2017-05-26 04:08

  本文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不可磨灭的标志,崇尚公平正义,并且确保对未成年人犯罪者做出最适当量刑,维护正常的审判秩序。直至2012年的到来,我国终于颁布了新《刑事诉讼法》,值得庆幸的是,该制度得以在其中以特别程序的形式专门规定,实现了历史性地跨越,这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司法制度地进步。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该制度上起步时间晚,制度设计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把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作为根本出发点,由基本理论入手,详细剖析了该制度的理论基础即犯罪原因系统论、刑罚个别化理论、再社会化理论。并对比两大法系该制度的相关规定,借鉴其在制度建设中的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现实因素,归纳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第一,在法律定位方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没有作为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必经程序,造成了制度适用上得随意性;而且其在刑事诉讼中能否作为证据模糊不清。第二,调查主体多元致使最终结果出现偏差。第三,在具体内容方面,存在诸如调查内容空洞化,没有很好的把握调查内容的重点,调查结论单一格式化的问题。第四,在调查方式方面,调查方法单一、调查手段不严谨。第五,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综合以上问题,笔者对于重构该制度的运行模式提出了如下设想。第一、在法律地位方面,要将社会调查作为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以维护程序适用方面的人人平等;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量刑的证据,当庭宣读,参与庭审质证。第二、在调查主体方面,建立专业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组织,并以法律形式赋予其所需要的各项权利,保障报告的专业性。第三、在调查内容方面,把对于量刑有重要影响的内容作为重点,同时兼顾报告的真实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第四、在调查方式方面,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同时调查手段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第五、建立动态平衡的监督体系,在程序方面以及实体方面对该制度进行监督。
【关键词】:未成年人 社会调查 司法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序言10-11
  •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11-13
  • (一)犯罪原因系统论11-12
  • (二)刑罚个别化理论12
  • (三)再社会化理论12-13
  •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制度的国外立法考察13-16
  • (一)英美法系中美国、英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13-14
  • 1.美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13-14
  • 2.英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14
  • (二)大陆法系中德国、日本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14-15
  • 1.德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14
  • 2.日本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14-15
  • (三)国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15-16
  • 三、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缺陷16-21
  • (一)法律定位不明确16-18
  • 1.社会调查不是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必经程序16
  • 2.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可以作为证据不明确16-18
  • (二)调查主体多元化18-19
  • (三)具体调查内容的事项设定不清楚19-20
  • 1.调查报告内容空洞化19-20
  • 2.调查报告结论格式化20
  • (四)调查方式不科学20-21
  • 1.调查方法单一引发调查结果不全面20
  • 2.调查手段不严谨给未成年人的隐私带来威胁20-21
  •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21
  • 四、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制度的重构21-27
  • (一)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制度的法律地位21-22
  • 1.社会调查应当是诉讼的必经程序21
  • 2.将参与庭审质证的社会调查报告作为量刑的重要证据21-22
  • (二)设立专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组织22-23
  • (三)充实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23-24
  • 1.以影响量刑的内容为重点同时兼顾全面23-24
  • 2.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报告结论24
  • (四)调查方式的运用要以科学性为导向24-26
  • 1.以多种调查方式的综合运用确保调查结果的权威性24-26
  • 2.严谨的调查手段的保障未成年人的隐私权26
  • (五)建立动态平衡的权力制约机制26-27
  • 1.在程序方面进行监督26
  • 2.在实体方面进行监督26-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30
  • 致谢30-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秀珍;社会调查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0年03期

2 成功;关于北京市修车主的社会调查[J];青年研究;2001年06期

3 颜玖;论社会调查的种类和程序[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杨光全;社会调查“四要”[J];创造;2002年08期

5 周天楠;社会调查的认识论意义[J];理论学刊;2003年01期

6 张小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思考[J];世纪桥;2010年13期

7 刘建华;李敏;;论我国社会调查主体制度的建立[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03期

8 张树新;费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社会调查工作的检讨与反思[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04期

9 夏邦新,于真;发扬我党社会调查的优良传统[J];社会;1982年02期

10 刘晓明;;社会调查提高了我的思想和业务水平[J];教学与研究;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文浩;;民国社会学家视野中的“社会调查派”[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2 孟蕾;;发展农村教育务必改造小农意识——以湖南省衡南地区农村社会调查为例[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蔡宝珍;;发挥老年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5-2006)[C];2007年

4 刘德昌;;对西江苗族文化现象的思考[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5 朱艳菊;宋涛;;开展社会调查员制度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辉;张广文;王志华;;“厌学风”何以如此猖獗——哈市大学生厌学情况的社会调查[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法研;如何做好社会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田春勇;社会调查员出庭制度化[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边晓霞;西城任职培训加入社会调查[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8年

4 王兴周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重视社会调查实践技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喻红秋;在社会调查中知民情解民忧[N];遵义日报;2011年

6 记者 乔素华 实习生 张钰;兴庆区检察院前置社会调查评估[N];宁夏日报;2014年

7 张辉;社会调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N];中国社会报;2003年

8 潘多拉;社会调查员制度贵在公正[N];中国社会报;2005年

9 记者 李正国;武汉建立社会调查员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前社会调查实务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靖宜;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探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孙桂红;建国后毛泽东社会调查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赵金朋;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杨;美国进步运动时期的社会调查活动与社会改革[D];厦门大学;2014年

6 李慧;湖南早期共产党人社会调查活动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7 韩婷婷;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社会调查主体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8 舒龙;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9 舒文;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与土地政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学会;校园流行语调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5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95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