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侦查讯问中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

发布时间:2017-05-30 04:00

  本文关键词:论侦查讯问中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综合域外制度和实务经验,侦查讯问中对欺骗、引诱①、威胁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许容性,我国的讯问实践中,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也常被作为侦讯策略使用。然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严禁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禁止性规定”、第54条刑讯逼供等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予排除的“排除性规定”,和实务部门对上述规定的理解、适用上矛盾和不一致,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作为侦讯策略和刑事诉讼法禁止性讯问方法间的界限问题,以及通过属于刑事诉讼法禁止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作何处理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解决显得极为迫切。文章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置于“侦讯策略”、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中“禁止性规定”和“排除性规定”三个不同范畴中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具体所指内容一一进行认识,如此不仅能解决欺骗、引诱、威胁方法在“侦讯策略”和刑事诉讼法“禁止性规定”两个范畴之间界限不明晰的问题,能从预防违法的层面为实践中侦查机关合法、合理运用上述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防范运用非法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侦查讯问行为,以进行违法控制;还能明确进入“禁止性”规定范畴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对否能通过“排除性”予以排除,从违法制裁的层面为侦查、检察、审判机关在进行非法证据排除时给予有益的启示,以最终能很好的平衡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刑事司法价值。首先,根据欺骗、引诱、威胁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呈现出的作为“侦讯策略”的实践合理性,以及作为刑事诉讼法禁止的非法取证方法在运用过程中引发的风险。文章认为界定欺骗、引诱、威胁方法在“侦讯策略”和“禁止性规定”的界限,有利于侦查机关在讯问实践中合理把握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作为侦讯策略的量度,不致引发虚假供述、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以及损害司法诚信等现象的出现。在借鉴域外学说、立法和判例做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判断侦查机关运用非法欺骗、引诱、威胁方法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是否违法,属于判断公权力机关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是否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范畴,其恰是程序性裁判理论中的判断公权力机关的行为是否为“程序性违法行为”的问题。故笔者将程序性裁判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运用“程序性违法”中对“违法”的界定来探讨侦查讯问中欺骗、引诱、威胁方法是否属于“禁止性规定”的范畴,并具体从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作为讯问策略使用的必要性,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使用过程中的实质违法性即对侵权性和公益违法性的视角展开进行了论证,以期得出方法论层面的成果。其次,根据“有违法必有制裁”的原则,结合我国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这一程序性规则在实践中部分失灵的具体情况,针对讯问实践中出现的“禁止性规定”范畴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笔者认为,“程序性制裁理论”中的“程序性制裁”作为处理负责案件侦查、公诉、审判的刑事司法人员一旦违反了法定的诉讼程序,在诉讼程序的层面上应当受到怎样的制裁的理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其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作为一种典型的程序性制裁措施,所针对的恰为侦查人员非法取得的证据,所要惩罚的恰恰是侦查人员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非法”的定义为据,界定“禁止性规定”和“排除性规定”两个不同范畴具体所指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为何,并对属于“排除性规定”范畴的非法取证行为予以制裁,正好构成了对如何应对非法欺骗、引诱、威胁方法取供这一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侦查讯问 侦讯策略 欺骗 引诱 威胁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8
  • 一、选题来源及研究思路8-13
  • (一) 问题的提出8-10
  • 1、规范和实践层面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8-9
  • 2、存在的问题分析9-10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10-13
  • 二、“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的实践合理性和运用风险13-25
  • (一) 讯问实践中“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的样态13-16
  • (二) “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的实践合理性16-17
  • (三) “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的运用风险17-25
  • 1、导致虚假供述17-19
  • 2、其他风险性因素19-20
  • 3、风险控制的尝试--域外经验的考察20-25
  • 三、“禁止性规定”和“侦讯策略”范畴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的界限25-37
  • (一) 界分依据25-26
  • (二) 禁止性“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的具体判定26-37
  • 1、无使用必要性之违法27-28
  • 2、侵权性违法28-34
  • 3、公益性违法34-37
  • 四、运用“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不当取证的应对37-42
  • (一) 解决问题的思路37-38
  • (二) 程序性制裁机制应对“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不当取证的优势及方式38-40
  • (三) 我国非法口供排除规则下对“欺骗、引诱、威胁”方法不当取证的应对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山城;论侦查讯问的原则[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云山城;侦查讯问主要理论研究述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易云飚;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完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徐炳全;;浅谈侦查讯问气氛的营造[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杨宜民;;简论侦查讯问教学内容的构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徐加庆;;侦查讯问主动权要素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田文涛;;浅析侦查讯问失败原因[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黄文臻;李永清;;论侦查讯问人员的职业负向心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11期

9 陈刚;兰海华;;论侦查讯问僵局[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杨艳;;论侦查讯问的策略[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克利;;侦查程序的修改与检察工作应对——新规则下的侦查讯问理念[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侦查程序的修改与检察工作应对[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高文邋姜南;社会互动论视野里的侦查讯问[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2 陶虹;侦查讯问中如何把握嫌疑人的心理状态[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黄萍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话语考量触及侦查讯问的语言本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浙江省奉化市人民检察院 毛伟涛;社会交换理论可在侦查讯问中运用[N];检察日报;2013年

5 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安徽滁州市琅琊区检察院纪检组长 吴克利;“不强迫自证其罪”的侦查讯问方略[N];检察日报;2013年

6 云山城;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N];人民公安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孙胜;徐州试水律师旁听 侦查讯问过程[N];江苏法制报;2010年

8 郑卓佳;侦查讯问须注意“十忌”[N];检察日报;2007年

9 记者 丁晓璐;探讨侦查讯问与人权保障问题[N];人民公安报;2004年

10 胡蓉 彭锋 ;三项侦查讯问措施的初期试验[N];人民公安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平;侦查讯问语言运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汪浩;讯问功能视野下侦查讯问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3 郑星星;侦查讯问实践状况及其改进措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4 刘梦茹;我国侦查讯问实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付茂秀;论我国侦查讯问制度的完善[D];辽宁大学;2015年

6 孙德强;侦查讯问规范性案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7 王志超;侦查讯问中的错案防范[D];黑龙江大学;2015年

8 宁平;论我国“抗辩式”侦查讯问程序模式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9 孙玉环;论侦查讯问中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D];南京大学;2016年

10 刘凯;侦查讯问心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侦查讯问中的“欺骗、引诱、威胁”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406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f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