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

发布时间:2017-06-13 20:03

  本文关键词: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如果把同一事件的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分开进行,是对同一行为进行两次审判。尽管两次认定的依据及适用的法律相异,但起码有相当一部分查明的事实会是相同的。就该相同部分的诉讼支出便是重复,这对当事人,尤其是被告人以及法院均是如此。特别是在基层法院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被害人的诉讼请求总是比较简单清楚,而且主要事实方面的举证责任几乎都由检察机关承担,当事人在庭上不须承担太多举证风险,需要证明的只有相关的财产损失。完成这些工作,被害人不需要有太多的法律常识,很少会因为程序上受挫而丧失请求权。某种程度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体现了平民化的精神。而且在这些案件中,既不需缴纳诉讼费用、支付律师费,又不必重新排期候审,在“迅速”、“减少费用”成为“正当程序”要求一部分的今天,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这里的价值尤其明显。对于司法裁决的整体而言,则可以尽量保持对同一事件刑事、民事裁决的一致性。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一并解决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赔偿问题,有利于节约诉讼资源,便于诉讼参加人参与诉讼,有效维护被害方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切实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但我国目前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问题研究中,主要还是侧重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受理范围、赔偿项目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等方面,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范围。笔者认为,一旦明确了主体范围,后续的受理范围、赔偿项目等问题才有可供讨论和解决的基础。
【关键词】:刑事诉讼 附带民事诉讼 主体 被告人 被害人 侵权权利人 赔偿义务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第一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主体现存问题11-21
  • 第一节 对主体的立法设置缺陷11-16
  • 一、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的立法缺陷12-13
  • 二、财产被非法占有、处置的被害人能否以诉讼方式维权的立法混乱13-16
  • 第二节 实践操作的混乱16-21
  • 一、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确认不准确16-17
  • 二、诉讼主体的地位不对等17-18
  • 三、主体的界限不明确18
  • 四、被害人权益保护不到位18-19
  • 五、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范围不明确19-21
  • 第二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的认定要求21-32
  • 第一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认定原则21-25
  • 一、利益补救原则与相对公平原则21-22
  • 二、刑事优先原则22-23
  • 三、效率原则与矛盾化解原则23-24
  • 四、自愿原则24-25
  • 第二节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认定标准25-30
  • 一、具备民事诉讼能力25-27
  • 二、因犯罪行为受到直接损失27-29
  • 三、与犯罪事实有密切联系29-30
  • 四、国籍不应成为主体资格的限制30
  • 小结30-32
  • 第三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资格的认定32-41
  • 第一节 现行制度规定的不合理情况32-36
  • 一、人民检察院不应成为公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诉讼的主体32-34
  • 二、财产被非法占有、处置的被害人应当成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34-36
  • 第二节 现行制度未明确规定的情况36-41
  • 一、已死亡被害人生前扶养的人不得成为诉讼主体36-38
  • 二、医院、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先行垫付人员不能行使代位求偿权38-39
  • 三、民政部门不得代为提起公益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39-41
  • 第四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资格的认定41-50
  • 第一节 共同加害人41-45
  • 一、可成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共同加害人41
  • 二、不应成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的共同加害人41-43
  • 三、应将特殊程序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43-45
  • 第二节 现有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诉讼主体45-50
  • 一、行使职务行为的国家工作人员不应成为诉讼主体45-46
  • 二、代为赔偿的亲友不能成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46
  • 三、因雇用、代理、隶属、车主、场所等责任而成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46-50
  • 参考文献50-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2-53
  • 致谢53-54
  • 附件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滨生;大陆与台湾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几点比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方益权;关于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范围立法完善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5期

3 刘玉彬,马志军;对死者身份不明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由谁代为提起为宜[J];道路交通管理;2001年10期

4 王东风,温淑敏;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尚需完善[J];中国律师;2001年04期

5 李文成;什么是附带民事诉讼[J];四川农业科技;2002年05期

6 余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研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王梦飞;魏兵;;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探略[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潘淑岩;;我国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现实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任峥嵘;;浅谈行政附带民事诉讼[J];科技风;2008年09期

10 陈继勇;;建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法律思考[J];福建法学;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关于附带民事诉讼几个程序问题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闫桂芳;;在我国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现实分析[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刘锦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探讨[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白加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之我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侯保宗;吴增光;;关于建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移送制度的构想[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龙本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几个问题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7 肖时龙;曹小金;罗红兵;;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相关问题探析[A];海峡两岸法学论坛——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0年)论文集[C];2010年

8 陈剑;赵雪莹;;刑民裁判“冲突”研究:从事实一致到程序正当[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9 殷一村;;合久必分还是分久必合?——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建构的冲突与消弭[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10 谢少平;覃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世光;军地人员共同犯罪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N];法制日报;2004年

2 邹云翔;应告知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利与弊[N];检察日报;2002年

3 赵惠琴;对盗窃等侵财型罪案能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之思考[N];江苏法制报;2005年

4 陈晓钟 倪敏;亟需建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5年

5 岳崇山 张桂芳;浅谈公诉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N];人民法院报;2000年

6 吴月;关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思考[N];人民法院报;2000年

7 包新建 王平 孟宪文;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界定范围[N];人民法院报;2000年

8 戴贞奎;对职务犯罪是否应提起附带民事诉讼[N];人民法院报;2004年

9 马一戈;完善附带民事诉讼追回外流赃款[N];检察日报;2006年

10 易延友;保障被害人利益是附带民事诉讼变革之本[N];检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徐艳阳;刑民交叉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董秀婕;刑民交叉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文龙;附带民事诉讼若干新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陈连嘉;如何处理好在逃同案犯的附带民事赔偿责任[D];复旦大学;2013年

3 杨凯;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赵臣;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D];兰州大学;2009年

5 许舰;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路丽芳;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问题初探[D];河北大学;2010年

7 陈建新;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8 张萍;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夏青文;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徐静;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认定,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447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1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