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电子数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事电子数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事诉讼 电子数据收集 电子数据质证 电子数据认证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电子数据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近些年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到现在经常提到的“互联网+”,都是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电子数据证据。可以预见到的是,电子数据占所有证据总数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称之为新“证据之王”也不为过,随之而来的电子数据相关疑难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虽然2012年新修的民诉法把电子数据作为一种法定的独立证据,并在2014年修改民诉解释中细化了电子数据的可操作性,但是在实践中对于电子数据的审查认定还有不同的标准。由于电子数据的科技性、易篡改性的特点使得其在认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实践中对于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问题、原件问题、证明力大小问题一直不好认定,所以本文就这些问题一一分析:首先,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电子数据的相关法律问题,就得明白电子数据的概念和特性,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了电子数据的几个主要特性,并且试着归纳总结得出了自己对电子数据概念的理解。其次,笔者通过一个涉及微博的旷工案例来分析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问题,通过这个案例引出了电子数据收集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并通过本案引发了电子数据保全的重要性和电子数据保全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对策的思考。再次,笔者通过一个手机短信的电子数据案例来分析电子数据的质证问题,电子数据由于不同于传统证据的特点使得需要在证据的“三性”质证过程中注意电子数据的原件与复印件的区别、电子数据属于原始证据的问题。最后,笔者通过一个涉及电子邮件的案例来分析该电子数据的法院认定问题,进而分析电子数据在质证过程中存在的难以确定实际使用人、依赖司法鉴定的程度高等问题;并在本案的基础上引发了对完善我国电子数据质证的相关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民事诉讼 电子数据收集 电子数据质证 电子数据认证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民事电子数据的概念和特性10-14
- 一、民事电子数据与相关证据的界定10-11
- (一)电子数据与视听资料10-11
- (二)电子数据与书证11
- 二、民事电子数据的概念11-12
- 三、民事电子数据的特性12-14
- (一)易破坏性13
- (二)准确性13
- (三)依附性13
- (四)可恢复性13-14
- 第二章 民事电子数据的收集和保全14-20
- 一、案情简介及裁判结果14
- 二、本案争议焦点14-15
- 三、民事电子数据收集的特点15-16
- 四、由本案引发的思考16-20
- (一)民事电子数据保全的重要性16-17
- (二)民事电子数据保全的类型17-18
- (三)民事电子数据保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18-20
- 第三章 民事电子数据的质证20-28
- 一、案情简介及裁判结果20-21
- 二、本案争议焦点21-23
- (一)民事电子数据的真实性21-22
- (二)民事电子数据真实性的证明责任22-23
- 三、民事电子数据的质证23-26
- (一)短信的客观性质证24-25
- (二)短信的合法性质证25-26
- (三)短信的关联性质证26
- 四、由本案引发的思考26-28
- (一)如何辨别民事电子数据的真伪性26-27
- (二)明确民事电子数据属于原始证据27-28
- 第四章 民事电子数据的认证28-32
- 一、案情简介及裁判结果28
- 二、本案争议焦点28-29
- 三、电子数据认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9-30
- (一)难以确定实际使用人29
- (二)依赖司法鉴定的程度较高29
- (三)难以确定电子数据的原件和复印件29-30
- 四、由本案引发的思考30-32
- (一)加强鉴定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30
- (二)建立电子数据认定的收集和保全机制30-31
- (三)合理区分原件与复印件31-32
- 结语32-33
- 参考文献33-34
- 个人简历34-35
- 后记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苍龄;也论事实、命题与证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03期
2 陈莹;英国证据法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评齐树洁教授主编的《英国证据法》[J];出版参考;2004年09期
3 蒋开富;论我国证据法的立法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5年03期
4 阮堂辉;基本人权基础上的科学化——略论影响证据法发展的几个因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张友好;;激情过后的冷思考——《漂移的证据法》简评[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张文峰;;悲观中的希望:证据法将漂向何方[J];法制与社会;2010年04期
7 周维珩;;浅析证据法的本土化建构——读《漂移的证据法》有感[J];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8 代云红;;“媒介场”视域中的“多重证据法”[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罗纳德·J·艾伦;张保生;张月波;汪诸豪;;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J];证据科学;2010年06期
10 卢啸宇;刘宇;;证据法之重申——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桐杰;;电子文件证据研究[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二年度)[C];2003年
2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祥全;;论武术思想史研究的四重证据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4 方茂龙;叶发旺;黄树桃;屈云燕;张川;孟苗苗;;复杂性过程的序列证据法[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册(铀矿地质分卷)[C];2011年
5 武树辰;;无效宣告案件中利用悬赏征集使用公开证据的思考[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孔嘉;;网络与电子商务诉讼中的证据问题[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程晓燕;;论瑕疵证据之转化[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证据制度的完善及新要求[C];2012年
8 宋强;;中外书证范围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1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伟;为什么证据法不是必修课[N];检察日报;2007年
2 ;中国证据法草案及立法问题探讨[N];法制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郭士辉;民事证据法研讨会召开[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张小燕;美国证据法上的最小相关性[N];人民法院报;2006年
5 ;什么是证据:从《天下无贼》谈起[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亚捷 周 瑾;手机短信作为证据的审查与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刘栋;司法的味道:法律味 程序味 证据味[N];文汇报;2014年
8 记者 王盈;司法公正“证据”面前人人平等[N];长春日报;2005年
9 曹三明;“以证据为基础”是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准则[N];人民法院报;2003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 李明春;强化证据办铁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俞亮;证据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周萃芳;司法认知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舸;证据与事实推理要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朴永刚;案件事实真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证据概念及属性再思考[D];吉林大学;2006年
2 吕硕琦;法治视野下的口供证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
3 李大鹏;电子数据证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一辰;科技证据问题初探[D];南京大学;2015年
5 杨琳琳;论瑕疵证据[D];河南大学;2015年
6 郭飞;瑕疵证据补救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7 郑令晗;大数据时代云取证的法律困境及其治理[D];海南大学;2016年
8 李晓萍;论职务犯罪自书材料的证据归类与司法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9 孙登华;民事电子数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孙连京;民事诉讼中的科技证据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0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53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