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判决论
本文关键词:无罪判决论
【摘要】:刑事司法制度是任何一个文明和法制的国家都不可缺少的制度,有效控制犯罪和有效保障人权应该是刑事司法制度在其运行中追求的双重目标。我国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说明我国正在努力纠正以前以惩罚犯罪为主的思想理念,努力建立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无罪判决作为刑事诉讼判决结果的重要形式之一,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司法对“公平与效率”的价值选择,更体现着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程度。我国法院目前作出的无罪判决率极其之低,到2014年无罪判决率仅有0.07%,被追诉人判处有罪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司法现象,如果法院的裁判权仅剩“有罪判决”,那还谈什么司法公正、保障人权呢?基于以上观点,笔者立足于现代刑事诉讼模式以及我国当下现状,主要从6个方面论述无罪判决: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无罪判决实践的考察,通过分析2001年——2014年这十多年的数据揭示出我国无罪判决率极低的现状。第二部分从诉讼法角度分析我国无罪判决率低的原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包括公检法三机关诉讼关系错位,专门机关业绩考评机制不合理,缺乏高效的冤错案件发现机制以及长期存在的“疑罪从有”思想的作祟等。只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第三部分主要是考察域外其他国家的无罪判决现状,通过分析典型性国家的情况,为我国合理生成无罪判决提供经验。第四部分是研究无罪判决在司法适用中的程序嬗变情形,考察这些程序存在的合理性及对无罪判决的影响。第五部分是阐述无罪判决难的危害性。无罪判决是贯彻“疑罪从无”精神的产物,无罪判决率低不利于实现保障人权的目的,并且对于刑事疑案作出的有罪判决,极易造成冤假错案,动摇了司法公信力;另外还会浪费司法资源,损害程序正义等。第六部分为无罪判决合理生成的基本路径。为了更好地发挥无罪判决的作用,本部分提出应当建立规范化的公检法关系,改革专门机关业绩考评机制,贯彻疑罪从无思想等,从而真正发挥无罪判决对实现司法正义、保障人权的功能,进而缩小与其他先进法治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无罪判决 疑罪从无 考评机制 冤假错案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前言12-14
- 一、我国无罪判决实践考察14-19
- 二、我国无罪判决率低的诉讼法原因分析19-25
- (一) 公检法三机关诉讼关系错位19-20
- (二) 不合理的专门机关业绩考评机制20-22
- 1、检察机关考评机制20-21
- 2、公安机关考评机制21
- 3、人民法院考评制度21-22
- (三) 错案追究制度的影响22
- (四) 高效冤错案件发现机制的缺失22-23
- (五) 低效、无效辩护问题23
- (六) 疑罪从有、有罪推定思想23-25
- 三、比较法视野中的无罪判决考察25-29
- (一) 美国的无罪判决考察25-27
- (二) 法国的无罪判决考察27-29
- 四、无罪判决司法适应中的程序嬗变29-34
- (一) 程序倒流——以撤回起诉代替无罪判决29-31
- 1、具体做法29-30
- 2、不利影响30-31
- (二) 政法委不当协调31
- (三) “留有余地”的判决31-32
- (四) 滥用诉讼期限,变相延长诉讼期限32-34
- 五、无罪判决难产的诉讼实害性分析34-37
- (一) 不利于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背离了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34
- (二) 极易造成冤假错案,动摇司法公信力34-35
- (三) 诉讼成本大幅度提升,严重浪费司法资源35
- (四) 违背正当法律程序要求,损害程序正义35-37
- 六、无罪判决合理生成的基本诉讼理路37-42
- (一) 公检法诉讼关系的正当化37-38
- (二) 专门机关考评机制理性化、正当化38-39
- (三) 贯彻与落实“疑罪从无”原则39-40
- (四) 确立刑事审判中心主义的诉讼机制40
- (五) 检察官、法官精英化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7
- 附表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对我国无罪判决率的考察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年12期
2 高通;;论无罪判决及其消解程序——基于无罪判决率低的实证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4期
3 温建;连续五年保持无罪判决为零的经验[J];人民检察;2000年12期
4 杨斌华;对一审无罪判决当庭释放的几点认识[J];人民检察;2000年12期
5 周刚,李良才;关于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变更质疑[J];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6 子红;四起无罪判决案件的启示[J];人民检察;2001年07期
7 史立梅,胡常龙;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之性质与效力探析[J];山东审判;2001年02期
8 范培根;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之评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徐阳;证据不足无罪判决浅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朱汉平;对无罪判决的思考[J];人大研究;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家铭;;试论无罪判决率与公诉案件质量的关系[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炜;无罪判决率趋低的背面[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2 薛国骏;如何看待无罪判决[N];检察日报;2004年
3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检察院 徐国平;证据不足无罪判决不应单独陈述[N];检察日报;2008年
4 湖南省岳阳市人民检察院 仇新华;对待无罪判决应持宽容态度[N];检察日报;2009年
5 甘肃省武威市检察院检察长 陈其功;应理性看待无罪判决[N];检察日报;2010年
6 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 余双彪;理性对待无罪判决[N];检察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余晓葵;无罪判决触痛美种族问题伤疤[N];光明日报;2013年
8 记者 王丰丰;枪杀黑人案无罪判决触痛美种族问题伤疤[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9 李乐平;理性面对无罪判决[N];人民法院报;2013年
10 杨涛;“等不来无罪判决”中的法律陷阱[N];深圳商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永明;论英国禁止双重危险规则及其借鉴[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修竹;无罪判决论[D];山东大学;2016年
2 仇新华;无罪判决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永进;无罪判决的中国实践[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王周瑜;刑事案件无罪判决面临的困境及出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5 龙凤;以撤回公诉方式替代无罪判决现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6 徐曼;我国无辜被告人无罪判决难的成因分析和改革对策[D];苏州大学;2014年
7 邢德远;刑事诉讼中的无罪判决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刘文瑜;论“依法不予认定”[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597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59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