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7:23

  本文关键词: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证据失权 逾期举证 程序正义 配套措施


【摘要】:证据失权制度不但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改革在高潮阶段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也早已成为民事诉讼体系中不可或缺之部分。该项制度的确立能够保障当事人之间攻击和防御的手段平等、减少诉讼拖延进而提高诉讼的效率。该项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迄今已经历了两次变革。第一次变革是2002年最高院出台的《证据规定》首次在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确立了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提出方式由“随时提出”转变为“适时提出”;第二次变革是2013年最高院出台的《民事诉讼法》首次以基本法的形式在民事诉讼中确立了酌定的证据失权制度,将严格证据失权制度变革为酌定证据失权制度。然而,就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发展而言,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在我国经历的第一次变革无疑是存在进步意义的,而第二次变革从立法层面和司法实践层面而言,却都难言其进步性所在,现行酌定证据失权制度不仅在立法上存在架空审前程序、压缩失权适用空间以及欠缺配套制度等缺陷,而且在司法实践层面也存在证据失权规则适用率极低的问题。综合而言,现行酌定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使得该项制度的确立实为法治进程的倒退,证据失权制度流于纸面化,证据失权制度名存实亡。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对民事证据失权制度基本理论进行把握的基础之上,从我国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现状两大层面对其进行考察,总结其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借鉴域外国家对于该项制度的法律规定和研究成果,努力探求我国现行证据失权制度所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变得富有价值和重要性。鉴于对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以及国内和国外两大层面的分析和把握,现行酌定证据失权制度并不适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其对司法社会效果的过于追求实际上并不利于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长远发展。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不失为解决当前证据失权制度运行困境的绝佳选择。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需要在具体规则方面予以立法上的设计,同时在时间设计上合理确定举证期限临界点,并强化法官释明权行使,并且对逾期证据严格失权在操作上予以“新证据”上的例外,最大程度上提高所制定规则的可操作性。同时,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对于确保严格证据失权制度的贯彻实施和证据失权制度建设亦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证据失权 逾期举证 程序正义 配套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及其演变14-21
  • 第一节 证据失权制度的概念14-16
  •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模式演变16-21
  • 一 从立法空白到严格证据失权制度16-18
  • 二 从严格证据失权制度到酌定证据失权制度18-21
  • 第二章 我国现行证据失权制度考察21-38
  • 第一节 立法和司法解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24
  • 一 立法和司法解释现状概述21
  • 二 立法和司法解释层面存在的问题21-24
  • 第二节 司法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4-38
  • 一 司法实践现状分析24-37
  • 二 司法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37-38
  • 第三章 证据失权制度域外考察38-44
  • 第一节 大陆法系国家证据失权制度考察38-40
  • 一 德国38-39
  • 二 日本39-40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证据失权制度考察40-41
  • 一 英国40-41
  • 二 美国41
  • 第三节 比较分析与借鉴41-44
  • 第四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44-56
  • 第一节 证据失权制度的路径选择及其法理依据44-48
  • 一 证据失权制度的路径选择:严格证据失权44-45
  • 二 严格证据失权制度的法理依据45-48
  •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之修正48-52
  • 一 严格证据失权制度之立法建议48-50
  • 二 证据失权的例外:新的证据50-52
  • 第三节 证据失权制度配套措施完善52-56
  • 一 营造严格失权法治环境52-53
  • 二 完善审前准备程序53-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59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伯安;证据失权保障措施初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潘伟明;;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王祥远;马莹莹;;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相关问题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潘叶菁;;论我国证据失权制度[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年11期

5 章薇;;证据失权制度价值理念研究[J];消费导刊;2009年21期

6 任俊琳;王迎朝;;证据失权规则价值负效应的应对——基于性价比理论的思考[J];法学杂志;2011年10期

7 李晓杨;;浅析证据失权制度[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2期

8 霍元君;韩丽萍;;从程序正义中看民事证据失权制度[J];法制与社会;2013年34期

9 顾连凤;论证据失权制度[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肖建华;任玲;;论证据失权的救济——兼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3条[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蓓邋沈维佳;一审怠于行使诉讼权利二审举证可导致证据失权[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余龙昆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医疗纠纷诉讼中证据失权及防范[N];健康报;2009年

3 纪敏;全面理解和正确适用证据失权[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华渊;证据规则中证据失权规定的不足[N];江苏经济报;2006年

5 徐东辉;如何处理“足以推翻生效裁判事实的证据”[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王 佩;举证期限延长有待商榷[N];人民法院报;2003年

7 王学堂;理性诉讼,依法维权[N];佛山日报;2011年

8 李春艳 孙波;先行判决的法律效果界定[N];江苏法制报;2014年

9 重庆永川市人民法院 徐雄;延长的调解期限不应计入举证期间[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孔令宏;扬州中院涉外商事审判成绩显著[N];人民法院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利;论证据失权制度在实践中的软化需求与回应[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沈鹏娟;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郑州大学;2012年

3 邵毅;变革中的证据失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4 尹卫华;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吴坤;证据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焦栋;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青岛大学;2009年

7 童中枢;民事证据失权控制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朱晓云;论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嶷嶷;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刘昶;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98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598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b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