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6:23

  本文关键词: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事再审程序 民事再审新证据 程序正义 证据失权制度 举证时限制度


【摘要】: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提起民事再审程序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当事人申请再审;二是检察机关抗诉再审;三是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在每一条途径中申请的主要事由都有“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这一规定。而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体系中一直承认“再审新证据”这一概念,在民事再审启动机制中“新证据”的规定是否明确和细化,对于再审程序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证据”认定与把握得过宽将导致本为特别救济程序的民事再审程序被不断滥用,影响裁判的既判力;而“新证据”认定与把握得过严又将使错误判决无法得到及时地纠正。因此,我们应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使民事再审事由中“新证据”的认定与运用更加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确定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范围以及检察院抗诉的案件范围。当前,我国对民事再审新证据的规定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民事再审司法实务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而完善的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在民事再审程序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从民事再审新证据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我国民事再审新证据的立法与适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民事再审程序 民事再审新证据 程序正义 证据失权制度 举证时限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部分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概述10-14
  • 一、民事再审新证据的概念与特征10-12
  • (一) 民事再审新证据的概念10-11
  • (二) 民事再审新证据的特征11-12
  • 二、民事再审新证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12-14
  • 第二部分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立法与适用现状考察14-24
  • 一、民事再审新证据的立法脉络14-16
  • 二、民事再审新证据最新立法的进步性16-17
  • (一) 证据制度的完善16-17
  • (二) 再审新证据的要件进一步明确17
  • 三、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尚存在的不足17-24
  • (一)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立法中存在的问题17-19
  • (二)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9-24
  • 第三部分 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完善24-29
  • 一、完善我国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具体建议24-25
  • (一) 科学合理的界定新证据24
  • (二) 合理限制民事再审新证据的运用24-25
  • (三) 加强法官对当事人的举证指导25
  • 二、完善我国民事再审新证据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25-29
  • (一) 建立当事人强制答辩制度25-27
  • (二) 完善民事证据交换制度27
  • (三) 完善律师代理制度27-29
  • 结语29-30
  • 参考文献30-33
  • 致谢33-34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飞云;;民事再审新证据的认定与运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李后龙;花玉军;葛文;;关于对再审新证据认知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3 何利;;破解民事再审新证据认定之困境 以“证明负担动态论”为路径[J];法律适用;2011年06期

4 林文学;刘小飞;;论我国民事再审审查制度的完善[J];法律适用;2011年07期

5 蔡虹;;民事再审程序立法的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中心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2年02期

6 王林清;刘鹏飞;;民事裁定再审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12年04期

7 刘学在;;关于《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若干修改建议[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年06期

8 陈杭平;;刍议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年09期

9 杨秀清;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J];河北法学;2004年05期

10 许彩云;赵强;;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完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事诉讼法学会副会长 张卫平;[N];检察日报;2007年



本文编号:754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754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c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