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脱逃后又归案能否认定为自首
本文关键词:取保候审期间脱逃后又归案能否认定为自首
【摘要】:随着自首实践的不断变化,自首的情形纷繁复杂,对于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再投案,现行刑事法律规定并未指明清晰的法律适用方案,相反司法从业人员的认识态度迥异,有认为构成自首,有认为不构成自首,有认为要视犯罪嫌疑人逃跑前是否已经是自首来区别对待。实践的判决中有的一审法院判决与二审法院判决相左,有的是同一法院不同时期的判决前后矛盾,不同地区的审判指导意见也不同,如北京地区不认定为自首,江浙沪地区认定为自首。造成上述法律适用冲突的原因,主要在于对自首的本质存在不同认识。认为自首的本质是节约诉讼效率的,不论当事人投案的时间,投案的背景,一律认定为自首。认为自首的本质是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降低,主观恶性减弱的则认为,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反应了一定的主观恶性,纵然随后有主动投案行为,也不能获取额外的从轻判处机会。从自首的本质出发,自首制度的首要价值是给予犯罪嫌疑人公平的判决,公正优先于效率。如果将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认定为自首,有碍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适用,也与“任何人均不得因其不法行为而获益”的古谚相矛盾,不符合最朴素的法律公平正义观。同时,从我国的现行法律规定可以分析得出,自首是有时间要件要求的,必须在“未被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时间条件下,才有自首的可能。司法解释列举的几种特殊自首的认定,都是在此时间条件下方有适用之可能。结合我国历史上的自首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刑法对自首的规定,以及近年来出台的司法解释,均明确了自首需在一定的时间条件才可成立。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具有接受审查和审判的义务,类似于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嫌疑人具有报警、救助的义务,在司法解释已规定对报案的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认定自首和进行从宽处罚应从严把握的背景下,对于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认定自首和进行从宽处罚也应从严把握。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认为将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认定为自首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的观点其实也是不成立的,这种诉讼资源的节约是建立在已经浪费了诉讼资源基础之上的节约,没有实际意义,且客观上会造成鼓励取保候审期间的犯罪嫌疑人积极逃跑,以获取额外从宽机会的可能,无疑是加深了司法资源的无谓消耗。北京地区对于撤回起诉案件的分析,已经展现出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现象越来越多的趋势。将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主动投案的行为认定为坦白可以很好的协调法律适用的公平和督促犯罪嫌疑人归案的目的。与其对取保候审期间逃跑后主动归案认定自首,再对自首从宽的条件和幅度进行限制,造成法律适用上的繁琐,不如直接认定为坦白,适当放宽从宽比例,达到督促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归案,节约诉讼资源。同时在法律适用上也不会与法律传统,现行法律,立法趋势相违背,能很好的实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刑罚目的。
【关键词】:自首 取保候审 主动归案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一、现实的困境9-14
- (一) 认识上的分歧9-11
- (二) 刑事政策上的分歧11-12
- (三) 判决上的分歧12-14
- 二、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不能认定自首14-30
- (一) 不认定自首符合自首的本质特征14-20
- 1、自首具有多重价值追求14-17
- 2、自首的本质在于对社会危害性小的悔罪者从宽处罚17-20
- (二) 不认定自首符合法律的规定20-24
- 1、从罪刑法定原则进行分析20-21
- 2、从罪刑相适应原则进行分析21-23
- 3、追逃公告不能作为认定自首的法律渊源23-24
- (三) 不认定自首符合立法、司法的精神24-29
- 1、从司法效率角度分析24-25
- 2、从法律的继承角度分析25-27
- 3、从立法趋势角度分析27-29
- (四) 不认定自首与域外自首制度相适应29-30
- 三、取保候审期间逃跑的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应认定坦白30-35
- (一) 认定自首带来的弊端30-31
- (二) 认定为坦白符合法律规定31-32
- (三) 犯罪嫌疑人自首获得取保候审后逃跑的,再主动投案也应认定为坦白32-35
- 四、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军,郝锁维;取保候审中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2 王占洲,林苇;当事人取保候审权利保护之不足[J];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李济亚;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初探[J];律师世界;2001年02期
4 申谨;;取保候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刑事警察;2002年02期
5 时小云;调查与思考:取保候审的法律实务[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肖崇耀;取保候审实施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7 王占洲,林苇;理解取保候审适用条件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胡国建;在理念与现实之间——取保候审遭遇冷落及其原因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伊剑啸;签名的手为何颤抖 原内贸部陆昊兴被取保候审的前前后后[J];检察风云;2005年02期
10 戴立国;;取保候审届满应及时解除[J];人民检察;2006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利平;李钰;;取保候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朱小芹;戚进松;;取保候审的适用现状及对策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关振海;;平等保护涉罪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机制研究[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4 覃波;;论取保候审“候审期折抵与赔偿”制度之构建——以新修订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增添“禁止令”规定为契机[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蒋竹青;单长红;;完善我国取保候审适用对象和保证方式的几点构想[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赣涛;取保候审相关规定宜书面告知[N];检察日报;2004年
2 陈海宜;取保候审亟待规范[N];江苏经济报;2000年
3 记者 李金华;云南西桂林场滥伐林木案侦破[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4 邬华良 律师;取保候审能否自然解除?[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2年
5 唐俊;逮捕率偏高 取保候审成“鸡肋”[N];法制日报;2007年
6 宋英辉;解取保候审困局需要新思路[N];法制日报;2007年
7 李国民;难以置信:政府为疑犯申请取保候审[N];检察日报;2007年
8 刘长汉邋福建省武平县检察院;下一诉讼阶段不应一律重新取保候审[N];检察日报;2007年
9 江辉 胡海玲 李林峰;应完善取保候审程序[N];江苏法制报;2006年
10 荆龙;取保候审 废除还是完善?[N];人民法院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磊;取保候审风险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周畅;取保候审评估机制及保证金量化模型的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宋健;取保候审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刘宇;取保候审在公安侦查中的运用与完善[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贾文娟;甲省乙市A区取保候审调查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肖学艺;取保候审存在的实践问题及改进建议[D];暨南大学;2013年
7 翟o踥,
本文编号:790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79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