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15:41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事诉讼 诉前调解 民事调解


【摘要】:诉前调解作为一项新兴的社会纠纷解决程序或制度,是伴随着诉讼调解的复兴,在调解“适度社会化”的理念下得以发展和推广的。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法院启动诉前调解试点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也在不断加强对包括诉前调解在内的立案调解、委托调解的调研指导。然而,截至目前,诉前调解制度在各级各地法院尚未形成统一模式和做法。研究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诉前调解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的主旨聚焦于我国司法环境中的民事诉前调解制度解析及完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民事诉前调解制度一般理论及设立目的的考察,立足我国相关法律实践,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域外相关法律制度的有益经验,最终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结合相关立法规定,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一般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起诉状或通过口头方式进行起诉后,人民法院在予以正式立案之前,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由人民法院围绕当事人之间的民事纠纷进行调解或交由其他途径予以调解的民事制度或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我国民事诉前调解的特征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在更大程度上贯彻了平等自愿、意思自治的原则;其次,民事诉前调解的主持主体具有特殊性,以法院为主导,但范围更加广泛;再次,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在程序上相对独立且具体运行方式也较为灵活;最后,民事诉前调解的发生阶段具有特殊性。在研究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相关论题及着手相关制度建设实践过程中,始终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首先,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建构与运行,深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之中;其次,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设立与运行,应致力于司法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再次,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发展既应以实际立法为基础,又应充分注重基层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最后,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建设应被纳入到社会范围内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大局之中来加以审视。探讨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设立目的,旨在明确这一制度建构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及衡量尺度。结合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设立目的应包含:及时高效定纷止争、充分保障民主参与、助推提升司法效率、注力建构和谐社会。虽然既定司法实践及相关法律制度已经取得了不少进步,且《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也给予了明确的支撑,但在当前阶段,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建设及相关司法实践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主要体现为:法律规定不完善,既缺乏统一规制,也缺少操作细则;司法实践中某些情况下程序启动违背当事人的意志,有悖自愿原则;各项制度规则总体上对民事诉前调解的程序设定重视不足,引发诸多问题;某些情况下因制度设计缺失或实际操作不当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基于各方面原因,某些经民事诉前调解而形成的调解协议或相关法律文书较难获得实际执行。对于域外经验,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建设可借鉴之处主要包括:对调解主体与审判主体应加以分离与独立;可考虑将民事诉前调解划分为强制性的诉前调解和任意性的诉前调解;在主持诉前调解活动的主体方面,既应审慎进行划定,更应采取海纳百川的态度,广泛吸引人才;对于经民事诉前调解而形成的调解协议之法律效力,应予综合考虑,待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应逐步增强其法律效力与强制执行力。而完善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制度立法体系,统一制度适用原则,细化制度程序设计,加强制度程序监督,注重制度相关衔接。
【关键词】:民事诉讼 诉前调解 民事调解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3
  • 一、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一般理论及历史沿革13-20
  • (一)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概念、特征与属性13-16
  • (二)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及规律总结16-20
  • 二、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设立目的20-27
  • (一)及时高效定纷止争20-21
  • (二)充分保障民主参与21-23
  • (三)助推提升司法效率23-25
  • (四)注力建构和谐社会25-27
  • 三、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相关实践考察27-33
  • (一)我国司法机关的探索及实效27-29
  • (二)当前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29-33
  • 四、民事诉前调解制度域外经验借鉴33-39
  • (一)大陆法系国家相关制度介评33-35
  • (二)英美法系国家相关制度介评35-37
  • (三)可供借鉴的主要经验37-39
  • 五、完善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相关建议39-45
  • (一)完善制度立法体系39-40
  • (二)统一制度基本原则40-42
  • (三)细化制度程序设计42-43
  • (四)加强制度实效监督43-44
  • (五)注重制度相关衔接44-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0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50-51
  • 后记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虹;沈燕萍;;论医疗纠纷诉前调解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2 汪性国;;探索与出路:诉前调解之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年31期

3 周立新;;诉前调解:创新法治建设的有益探索[J];政策;2013年10期

4 童翔燕;;论诉前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12期

5 严剑漪;;这种温馨就像在家里聊天 新区法院诉前调解打造“和谐空间”[J];浦东开发;2006年06期

6 范愉;;诉前调解与法院的社会责任 从司法社会化到司法能动主义[J];法律适用;2007年11期

7 许艳婷;;浅析我国诉前调解之利弊[J];法制与社会;2007年10期

8 赵远;;困境与出路:我国诉前调解制度改革论析[J];法学杂志;2009年06期

9 裴欣;;诉前调解制度在我国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9年25期

10 江伟;谢俊;;德国巴伐利亚州强制诉前调解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公民与法(法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文洁;尹海萍;;“量化”诉前调解——以司法绩效评估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芹;建立诉前调解程序之构想[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何晓慧 涂劲松;永春法院诉前调解机制为林农“减负”[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刘丽丽 高晶;沛县法院“诉前调解”多策并举化纠纷[N];江苏经济报;2009年

4 包蕾 黄丹;确定专职法官审查诉前调解协议[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宋敏 易剑锋 本报记者 邹海斌;从“坐堂办案”到“诉前调解”[N];江西日报;2009年

6 钱徐宁 徐健;港闸法院 诉前调解工作成效明显[N];南通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王建忠;市法院诉前调解成功率达82%[N];石河子日报(汉);2010年

8 王华海 张鑫伟;一个基层法庭的诉前调解探索[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常武宣;武进以诉前调解促管理创新[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张鑫伟;诉前调解,止纷争于萌芽状态[N];台州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正彤;诉前调解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赵文静;论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海鹰;论民事诉讼诉前调解[D];青岛大学;2012年

4 栗永彩;论我国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的完善[D];燕山大学;2012年

5 郭琪;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姚颖;法院诉前调解的设置及其完善[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7 徐素萍;民事诉前调解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张力文;诉前调解的法律实务研究[D];河北大学;2012年

9 夏雪飞;诉前调解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10 于佳;我国诉前调解制度的构建[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04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804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1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