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犯罪化的制度实现与风险控制——以侦查阶段为视角
本文关键词:非犯罪化的制度实现与风险控制——以侦查阶段为视角
【摘要】:非犯罪化是指在刑事立法或者刑事司法过程中,将迄今为止作为犯罪加以处罚的行为不再视为犯罪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非犯罪化可以区分为法律上非犯罪化和事实上非犯罪化。鉴于未来我国犯罪圈的适度扩张,法律上非犯罪化将前景式微,而事实上非犯罪化则为刑事司法的应然选择。当前,我国侦查阶段非犯罪化的实现路径较为局限,从而导致了实践中非犯罪化的"超法规实现"。未来应当在侦查阶段赋予公安机关以微罪处理权,适度扩大非犯罪化的裁量空间,并通过保障刑事裁量的参与性、注重刑事裁量的说理性以及强化刑事裁量的救济性等方面有效控制侦查阶段非犯罪化的潜在风险。
【作者单位】: 北京警察学院;
【关键词】: 非犯罪化 刑事裁量 微罪处理
【分类号】:D925.2
【正文快照】: 一、引言非犯罪化是指在刑事立法或者刑事司法过程中,将迄今为止作为犯罪加以处罚的行为不再视为犯罪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非犯罪化作为国家刑事政策的价值和取向,体现了一国在限制刑法干预对象、收缩犯罪圈涵盖范围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代表着刑事法治走向谦抑、宽和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储槐植;严而不厉:为刑法修订设计政策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2 徐丹丹;;论罗尔斯正义原则体系的弹性[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3 万毅,林喜芬;从“无理”的判决到判决书“说理”——判决书说理制度的正当性分析[J];法学论坛;2004年05期
4 韩成军;;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探析[J];学术界;2011年05期
5 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J];中国法学;2006年04期
6 张国轩;;我国刑法罪名数量的演变和构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2期
7 冀祥德;;论司法权配置的两个要素[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04期
8 高一飞;高建;;中国犯罪记录查询制度的改革和发展[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3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王春业;郭剑峰;;普通公民应享有对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高仕银;;罪刑法定明确性原则的本土化进路——以域外明确性判断标准考察为基础的展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陈玉山;;论法教义学的实践品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吕明;;论法律原则的选择适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孙宪超;;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错误制度的继受及中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青;翁焱;;论法律漏洞及其补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舒国滢;;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6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竺效;;生态损害事实及其可填补之类型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泳;;公私法冲突的司法选择——论行政合同诉讼中混合性司法规则之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徐军;江厚良;;论行政法上的类推适用:以类推适用民法规范为中心[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郑启福;中国合会法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曹雅晶;带有施惠意图的买卖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潘俊秀;论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杨立政;不当得利返还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槐植;美国刑事政策趋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张明楷;;日本刑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当代法学;2006年01期
3 于志刚;;关于构建中国犯罪记录查询制度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8年10期
4 于志刚;;关于构建犯罪记录终止查询制度的思考[J];法学家;2011年05期
5 袁中毅;过失危险行为犯罪化的立法研析[J];法学评论;1997年03期
6 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J];法学;1998年08期
7 张志铭;司法判决的结构和风格——对域外实践的比较研究[J];法学;1998年10期
8 高艳东;“贿赂”范围的比较研究与新探[J];河北法学;2004年02期
9 于志刚;;关于对犯罪记录予以隐私权保护的思索——从刑法学和犯罪预防角度进行的初步检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王长江;论我国裁判文书理由模式的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荣春;王超强;;论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犯罪研究;2012年06期
2 程宗璋;;非犯罪化问题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衣家奇;;非犯罪化的途径及我国的选择[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王强军;;非犯罪化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张军;;非犯罪化思潮与我国刑事政策路径选择[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钊作俊;刘蓓蕾;;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论纲[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5期
7 王强军;;非犯罪化在中国[J];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刘霞;;非犯罪化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贾学胜;;非犯罪化的概念界定[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贾学胜;;非犯罪化与中国刑法[J];刑事法评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游伟;谢锡美;;非犯罪化思想及其借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游伟;谢锡美;;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研究——兼论我国的“严打”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袁彬 陈晓军;预备阶段中止行为应非犯罪化[N];检察日报;2003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梁根林;非犯罪化与安乐死问题[N];检察日报;2002年
3 魏俊哲 王培历;拒不执行调解书行为的处理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林俊辉;关于我国刑法修正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邓红阳;上调盗窃罪标准符合非犯罪化趋势[N];法制日报;2010年
6 曾宪文;安乐死:方法人道能否改变杀人性质[N];检察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敏;非犯罪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单杉;非犯罪化探讨[D];山东大学;2010年
3 刘晓生;赌博非犯罪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刘清华;非犯罪化的实施领域及其原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郭小亮;我国非犯罪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彭媛;非犯罪化实现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思伟;论我国恶意欠薪行为的非犯罪化[D];湘潭大学;2011年
8 汪定;非犯罪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杜林红;赌博非犯罪化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聂颖;非犯罪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89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889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