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被害人谅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9:06
本文关键词:我国被害人谅解制度研究
【摘要】:被害人学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产生到现在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被害人学在争论中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具体表现在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而在我国,被害人学是一门更加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其发展与世界范围内被害人学发展的状况相比仍显落后。这样的现状,为有志于此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研究课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我国传统的刑事司法体制中,过分关注国家、社会利益和犯罪人,往往忽视了被害人的行为、作用以及人权保障。随着对传统的报应性司法的反思与解构,恢复性司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尊重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以及一系列的司法解释都对被害人谅解做了相关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人大的工作报告上也连续提到了被害人谅解制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的被害人谅解制度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被害人谅解制度的概述,包括被害人谅解的相关概念,本文认为被害人谅解中的被害人是指因为遭受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而承担物质、精神损害的不利后果的自然人或单位。被害人谅解是一种法律行为,具有积极的法律意义,当被害人受到行为人的直接侵害后,行为人通过赔礼道歉、积极赔偿损失、真心悔过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进而被害人做出不向司法机关告发的决定或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量刑建议。被害人谅解制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有利于最大程度上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并改善提高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的法律地位。被害人谅解制度可以促使其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通过赔礼道歉、积极进行经济赔偿、真诚忏悔等方式弥补自己的过错,努力承担因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与责任从而能有效地化解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局面,有利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除此之外,本文第一部分还对被害人谅解制度和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包括被害人谅解和私了,被害人谅解与调解及被害人谅解与刑事和解。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被害人谅解制度的立法及司法现状。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被害人谅解制度的相关内容主要规定在《刑事诉讼法》及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当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中对被害人谅解的量刑幅度也进行了规定。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被害人谅解的适用范围广泛,涉及各类刑事案件:(1)未成年犯罪案件。(2)过失犯罪案件。(3)轻微的刑事案件。(4)主要为亲友间、邻居间等因私人纠纷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5)在抢劫、诈骗、盗窃等频发案件中,情节严重,可能判处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罪案件。(6)因存在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法定或酌定量刑情节,可以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剖析了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害人谅解制度及在司法适用中的一些问题,包括被害人谅解制度立法不完善,被害人谅解制度异化成“花钱买刑”的问题以及被害人谅解中的被害人反悔问题。本文的第四部分,对被害人谅解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通过对恢复性司法理论、刑法谦抑性理论、程序主体理论及司法效率理论的阐释来更好地指导立法及司法的完善。同时对立法、司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首先,应将被害人谅解制度写入刑法总则中,指导司法实践。其次,通过司法解释对被害人谅解情节的具体适用条件进行规定,包括被害人谅解的主体、谅解的主观方面、谅解对象、谅解的时间和谅解的方式。在司法适用方面,要积极推动转变司法观念,推进量刑规范化改革,实行严格的监督检察制度,避免在司法实践中出现“花钱买刑”等问题。
【关键词】:被害人 谅解 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一、被害人谅解制度概述9-16
- (一) 被害人谅解的涵义9-11
- (二) 被害人谅解制度的意义分析11-13
- (三) 被害人谅解与相关概念辨析13-16
- 二、被害人谅解制度在我国的立法与司法现状16-20
- (一) 我国被害人谅解制度的立法现状16-17
- (二) 被害人谅解制度在我国的司法现状17-20
- 三、我国被害人谅解制度及司法适用中存在的问题20-23
- (一)被害人谅解制度缺乏完善的立法20
- (二)被害人谅解导致“花钱买刑”的问题20-21
- (三)被害人谅解中被害人反悔的问题21-23
- 四、我国被害人谅解制度的完善及司法适用23-35
- (一) 被害人谅解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效力依据23-29
- (二) 被害人谅解制度的立法完善29-33
- (三) 被害人谅解制度的司法适用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 作者简介38-39
- 致谢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斐斐;;小议被害人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康树华;;被害人学的基础概念[J];国外法学;1988年02期
3 武汉;;被害人学在中国[J];法治论丛;1989年04期
4 高维俭;;被害人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索[J];河北法学;2006年07期
5 郭稳稳;;被害人学学科地位的质疑[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07期
6 布鲁农·霍利斯特;谢正权;;刑事被害人学的范围、任务及其目的[J];环球法律评论;1986年01期
7 陈岳;;被害人学初探[J];法学研究;1986年04期
8 余久隆;刘正伟;;被害人学初探[J];现代法学;1989年03期
9 周云飞;从“被害人学”角度看《红楼梦》中数人物致害的不良心理[J];犯罪研究;2004年05期
10 侯安琪;王瑞君;;国内被害人学研究及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冰宇;我国被害人谅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胡斐斐;论刑法中的被害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4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984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