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互联网上公民政治权利行使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21:47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上公民政治权利行使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 政治权利表达 民主 政治参与


【摘要】:在进入21世纪后以来,伴随着我国公民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互联网上的相关活动显然成为了我国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公民利用互联网来关注公共事务、政治生活的相关活动也是层出不穷,这也在政治的领域中掀起了一次崭新的革命。互联网上政治权利的行使成为了一个有待研究的新现象、新课题。 互联网上政治权利的内容主要有网上监督权、网上知政权、网上言论自由、网上参与决策和立法等形式。互联网上公民政治权利的表达与传统政治权利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区别,互联网上的政治权利表达有其自身的特点:参与主体众多;表达即时;传播广泛;匿名性和很强的互动性。较之于传统的政治权利表达方式,以网络为平台的政治权利表达的优势在于它能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促进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政治环境的监督。 但是通过互联网的上政治权利的行使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的影响,有在着“非理性”参与的忧患和缺乏道德约束的可能性,并且对个人隐私甚至国家安全都构成了新的威胁。主要问题表现为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权利表达的不平衡;立法的不完善导致相应的行政部门执法无据,易被人钻法律的空子;管理的缺位造成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政府信息不公开直接影响网络民主的开展。但是,我国公民利用互联网来行使政治权利总体上来看是利多弊少的,网络技术下的政治权力的行使降低了公民的政治监督成本,同时也扫清了直接民主的回归障碍,还建立起了培育我国公民意识的良好的平台。为了对公民网络政治权利的行使进行规范,削弱其消极的效应,本文认为,应当培育全体公民网上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意识;加强对互联网相关立法的完善;增强互联网利用的执法监督;扩展政府网上职能,加快电子政务的建设。使互联网上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政治权利表达 民主 政治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D922.1;F49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序言10-11
  • 一、通过互联网的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11-16
  • (一) 公民通过互联网行使政治权利的方式与内容11-13
  • 1. 网上知政权11
  • 2. 网上言论自由11
  • 3. 网上参与决策11-12
  • 4. 网上参与立法12-13
  • 5. 网上监督权13
  • (二) 互联网上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与传统政治权利行使方式的区别13-15
  • 1. 参与主体众多13-14
  • 2. 表达即时14
  • 3. 传播广泛14
  • 4. 匿名性14
  • 5. 互动性14-15
  • (三) 通过互联网的公民政治权利行使的功能与价值15-16
  • 1. 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15
  • 2. 加快民主化进程15-16
  • 3. 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16
  • 二、公民通过互联网行使政治权利的问题16-21
  • (一) 政治权利的行使存在不平衡的现状16-17
  • (二) 我国关于互联网的相关立法存在缺陷17-19
  • (三) 管理的缺位造成网上虚假信息的传播19-20
  • (四) 政府信息不公开直接影响网络民主的开展20-21
  • 1. 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且公开程度较低20
  • 2. 政府为社会提供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过少20
  • 3. 公民获得政府信息的程序方面缺乏保障和救济20-21
  • 三、完善我国互联网上公民政治权利行使的路径21-27
  • (一) 培养全体公民网上依法参与政治的意识21-22
  • (二) 完善互联网的相关立法22-23
  • (三) 加强对互联网利用的执法监督23-24
  • (四) 增强政府网上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24-27
  • 1. 政务公开与电子政务建设24-25
  • 2. 开设专门的政务微博推进电子民主25
  • 3. 注重政府网上回应流程的设计并形成制度化的运作25-27
  • 结语27-28
  • 参考文献28-30
  • 致谢3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钮敏;试论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法律保障[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马宁;互联网安全法制建设的新阶段——2000年互联网安全立法综述[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年09期

3 董和平;民主与公民政治权利辩析[J];法学;1992年03期

4 马宁;我国互联网安全立法工作概况[J];世界电信;2001年08期

5 李琦;公民政治权利的要素与结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王焱;正确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李琦;公民政治权利研究[J];政治学研究;1997年03期

8 董和平;民主与公民权利探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9 杜跃进;CNCERT/CC与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J];信息网络安全;2005年02期

10 春华;;互联网启动“安全阀”[J];小康;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寿林;;关于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思考[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李冬;马勇;张鑫;;基于微博产业下的互联网安全问题初探[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焦瑞强;;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 管理手段亟待升级[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史凡;倪冰;龚剑;;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物联网应用创新[A];下一代互联网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宏;;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几点建议[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赵军;戴沁芸;;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探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黄海宁;;利用互联网从事涉烟违法犯罪活动问题研究[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2007年度获奖论文集(经济管理类)[C];2007年

8 ;服务民生,网络安全我们在行动[A];2010江苏通信业发展蓝皮书[C];2010年

9 朱金义;刘宝莉;吕洪静;程永全;;互联网盗号案件频发原因与对策[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康治方;;互联网和安全[A];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赵;2003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出台[N];中国经营报;2003年

2 张建新;我国互联网安全意识仍需加强[N];中国质量报;2008年

3 王义楠 记者 徐光胜;一键操作完成百项网络安全检测[N];哈尔滨日报;2011年

4 美国《Network World》专栏作家Kevin Tolly;入侵防御:互联网安全的盾牌[N];网络世界;2003年

5 曹凌翔 本报记者 向杰;奥运互联网安全平静的背后[N];科技日报;2008年

6 王艳;卡巴斯基发布2010版安全软件[N];科技日报;2009年

7 ;互联网安全能力亟待提高[N];人民邮电;2005年

8 本报记者 沈加军;互联网安全防范仍是今年的重点[N];通信信息报;2004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晓晴;互联网平台争夺战序幕开启[N];深圳特区报;2011年

10 张建新;我国互联网安全事件四年来首次下降[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顺祥;基于互联网的行业综合治理机制与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张化冰;互联网内容规制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何跃鹰;互联网规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刘怡;观众登场:美国互联网内容生产与消费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王慧军;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及其导向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8 赵衍;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互联网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曲婧;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申志伟;基于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联网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巫思滨;互联网不良信息综合治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张博;正义原则与互联网治理[D];浙江大学;2011年

3 夏荣;互联网监察立法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董媛媛;论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5 姚源;我国互联网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丹;论互联网的传播秩序及管理[D];湖南大学;2011年

7 杨振宇;鲁泰纺织互联网战略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8 刘荦;试析我国互联网内容管理体制及其改进[D];复旦大学;2011年

9 贺峰;当代互联网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易俊忠;基于互联网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57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057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2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