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中国近代宪政文化中民主观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7-10-19 05:44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宪政文化中民主观念的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民主观念 演变 民主制度 民权 选举 宪政运动


【摘要】:从1840年至1948年的一百多年间,民主观念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渐进、曲折的演变过程。本文以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与民主观念有关的历史事实为线索,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著作及期刊,考察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演变和实践情况。民主观念包含人民主权、人人平等、人民自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演变过程中都得到了体现。本文分九个部分来论述民主观念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各部分在历史时间上是前后相继的关系,在民主观念演变方面是渐进完善的关系。各个部分涉及的与民主观念有关的关键词,串连起了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演变过程。 第一、二部分:这两部分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后至清末预备立宪前中国人对民主观念的引入和了解情况。戊戌变法前,中国人主要是对西方民主宪政制度进行介绍,国人对“民主选举”、“权力制约”等观念有了初步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民主宪政制度的一次尝试,它以“民权”作为指导观念,希望实施新政以实现民主。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民主观念在戊戌观念的基础上有了更大深入,梁启超认为要实现民主就得保证“民权”,孙中山提出创建“五权宪法”、实现“人民自治”是建立民主的重要条件。 第三、四部分:这两部分论述了从预备立宪至民国期间民主观念的确认和实践情况。预备立宪过程中,“民权”、“选举”和“地方自治”的观念在法律上得到确认,虽然预备立宪最终未能让人民真正享有这些权利,但是这种通过法律确认人民权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人民参政的积极性。民国时期是民主观念的成功实践期,,这一历史阶段,民主观念的内容得到确认和真正实践,政府颁布的宪法及其他活动,体现了“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观念。 第五、六部分:这两部分分析了从五四运动至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之前民主观念的演变过程。五四运动期间是民主观念的发展高潮期,这个期间出现了“个人主义”、“个性自由”、“平民主义”等观念。五四之后为拯救民主而出现了“联省自治运动”,孙中山在五四之后对“民权”有了新的认识,“自由主义”也成为这个时期民主观念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七、八、九部分:这三部分论述了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至解放战争之前民主观念的演变情况。这三个阶段是民主观念的艰难发展时期,宪政论者与训政论者针对“实施宪政还是实施训政”发生了争论,出现了“民治”、“民享”的观念及宪政运动。国民党“民主宪政”的破产,宣告了近代中国为建立民主制度的努力失败,民主观念的传播和实践遇到了重大挫折。文章结语部分分析了近代中国不能建立民主制度的原因,同时对中国当前及未来建立真正民主制度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民主观念 演变 民主制度 民权 选举 宪政运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13
  • 一、 中国人对民主的早期认识及戊戌变法13-18
  • (一) 对民主的早期认识13-16
  • 1. 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初步介绍13-14
  • 2. 出使人员及留学生对民主的认识14-15
  • 3. 早期改革家的议院构想15-16
  • (二) 戊戌维新派对民主的认识及制度设计16-18
  • 1. 维新派的民主观念及理论来源16-17
  • 2. 维新派的民主制度构想17-18
  • 二、 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民主观念18-21
  • (一) 戊戌变法后民主观念的传播18-20
  • 1.梁启超的民主观18-19
  • 2. 孙中山“以革命争取民主共和”的观念19
  • 3. 西方民主经典的翻译和介绍19-20
  • (二) 革命党和立宪派的民主之争20-21
  • 三、 清末预备立宪体现出的民主观念21-22
  • (一) 预备立宪对“民权”的确认21
  • (二) 预备立宪对“选举”的规定21-22
  • (三) 地方自治22
  • 四、 民国时期民主制度的实践22-25
  • (一)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和活动22-23
  •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观念23-24
  • (三) “第一届国会”为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24-25
  • 五、 五四运动中民主观念的传播25-27
  • (一) 对民主观念的新认识25-26
  • (二) 民主观念的进一步传播26
  • (三) 民主观念的传播高潮26-27
  • 六、 五四之后拯救民主的抗争及民主观念的主要趋势27-30
  • (一) 拯救民主制度的主张27-28
  • 1. 联省自治运动与民主的关系27-28
  • 2. 工商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28
  • (二) 五四之后影响中国的主要民主观念28-30
  • 1. 孙中山对“民权”的新认识28-29
  • 2. 自由主义29-30
  • 七、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主宪政与专制训政之争30-32
  • (一) 民主与专制的论争30-31
  • 1. 论争的背景30
  • 2. 论争的内容30-31
  • (二) 宪政与训政之争31-32
  • 1. 论争的背景31
  • 2. 宪政与训政之分歧31-32
  • 八、 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32-35
  • (一) 参议会和参政会33
  • (二) 民主宪政运动33-35
  • 1. 第一次宪政运动33-34
  • 2. 第二次宪政运动34-35
  • 九、 抗战后争取民主的斗争35-36
  • (一) 抗战后对“建立民主国家”的主张35
  • (二) 国民党“民主宪政”的破产35-36
  • 结语36-38
  • 参考文献38-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羽戈;;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近代中国宪政史研究的一个视角[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1059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059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7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