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议院到立宪法——晚清“Constitution”汉译与立宪思潮形成考论
本文关键词:从设议院到立宪法——晚清“Constitution”汉译与立宪思潮形成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constitution 宪法 议院 立宪主义
【摘要】: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近代法研究所;
【基金】:司法部2009年度重点课题“近代中国法治研究与反思”(09SFB1002)
【分类号】:D921;D929
【正文快照】: 晚清立宪思潮的兴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上一个历久而弥新的问题。一直以来,对此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普遍要求设议院的主张是中国最早的立宪思潮,而学界流行的观点则认为,晚清立宪思潮兴起于戊戌变法时期,后有文章提出质疑,认为晚清立宪思潮兴起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汉民;;评郑大华新著《晚清思想史》——兼谈晚清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J];近代史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懋金;试析近代激进思想的生成原因[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2 王存奎;略论中国近代外交思想中的均势观[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3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贾可卿;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张晨颖;破产制度价值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舒敏华;“家国同构”观念的形成、实质及其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金伏海;;续租权与铺底权之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6年04期
8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邱国盛;从戊戌维新看近代北京、上海的城市互动[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0 崔波;晚清经世致用思想与翻译出版[J];编辑之友;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干春松;;近代中国人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建——以康有为与孔教会为例[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二)[C];2004年
2 王夏刚;;学政与清代学术[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首届“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6年
3 李细珠;;倭仁与道咸同时期的理学[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朋园;;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黎志刚;;辛亥革命前后的辫发风潮[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余华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女性恋爱悲剧原因探析[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俞祖华;赵慧峰;;民族主义:近代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与类型区隔[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任天豪;;清季使臣群体的变迁及其历史意义[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箱田惠子;;晚清外交人才的培养——以从设立驻外公馆至甲午战争时期为中心[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源华;;论远东殖民统治体系与近代中国的边疆危机[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屈永华;国民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法律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骆冬青;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颜军;孙中山民权主义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黄玉顺;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金连;晚清新式军事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邓绍根;《万国公报》传播近代科技文化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6 娄正涛;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之检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汤建荣;评张君劢的人生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孙晓文;失态与狂欢[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传敏;“化大众”与“大众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国强;;法治是唯一的选择[J];民主与科学;2011年03期
2 ;在实施中彰显法律的作用[J];山东人大工作;2011年04期
3 王钟逵;;树立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才是普法的重中之重——甘肃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观察与思考[J];人大研究;2011年07期
4 阮氏方;米良;;革新越南选举制度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需求[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3期
5 法言;;光辉的历程——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一)[J];中国人大;2011年11期
6 于忠庆;;贴大字报犯法吗?[J];干部人事月刊;1994年11期
7 孙大雄;;论法律体系完善中的配套法规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汤耀国;李珍珍;;立法已到“耳顺”时[J];w,
本文编号:1189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18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