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价值视域中的涉户犯罪——基于法教义学的体系化重构
本文选题:住宅不受侵犯 + 私生活 ; 参考:《法学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宪法上的住宅自由所保障的并非被称为"住宅"的物理性建筑结构,而是人格的精神和身体存在于其中、私密且安宁的物理空间,使其免于公权力或他人的干扰,以利于公民私生活在其中能够无阻碍地自由展开。刑法规范和刑事判决理应承载并实践宪法的精神与价值,但主流刑法理论显然忽略了住宅在国法秩序中的独立价值。为全面评价"涉户犯罪",首先应根据"住宅作为个人私生活得以自由展开之物理空间的和平与安宁价值是否受到显著损害"这一基准,将涉户犯罪区分为"单纯形式性的涉户犯罪"和"实质性的涉户犯罪";进而根据相应基准,构建出"实质性的涉户犯罪"的四阶层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对除入户盗窃与入户抢劫之外的其他入户犯罪加以体系性地区别处理。
[Abstract]:The constitutional freedom of residence does not guarantee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known as "residence", but the existence of the mind and body of the personality, private and peaceful physical space, free from public power or interference from other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private life of citizens in which can unhindered free development. The norms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al judgment should bear and practice the spirit and value of the constitution, but the mainstream theory of criminal law obviously ignores the independent value of residence in the order of national law. In order to fully evaluate "crimes involving households", the benchmark of "whether or not the value of peace and tranquillity of the physical space in which the private life of the individual is freely developed is significantly impaired" should be the basis, It divides the crime into "pure formal crime" and "substantive crime",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benchmarks, constructs the four-class structure of "substantive crimes involving households". Then the other crimes except burglary and robbery are dealt with systemically.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宪法释义学”(批准号:12FFX021)的阶段性成果 高秦伟教授主持的“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资金资助
【分类号】:D914;D9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白斌;;刑法的困境与宪法的解答——规范宪法学视野中的许霆案[J];法学研究;2009年04期
2 侯国云,么惠君;“入户抢劫”与“在户内抢劫”区别何在[J];人民检察;2005年21期
3 张明楷;;论入户抢劫[J];现代法学;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天水;;宋元公案小说与宋元法律[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2 韩秀桃;;略论民国时期法律家群体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4 闫海;;基于司法独立的我国司法预算制度重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5 袁敏殊,陈颖洲,徐步明;论古典自然法学对西方宪政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6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段伟;;救灾方式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因灾录囚及其对司法制度的破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张翼翔;;试论我国弱者保护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春梅;;论宪法平等权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洪伯;;“郡守为廷”——秦汉时期的司法体系[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唐重振;;谁制造了“阿凡达”悲剧?——以广西A县强制拆迁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赵美珍;常永达;;小城镇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路径探索[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严奴国;刘恒;陈长均;;关于调整检察院组织法结构的思考[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7 范珍;;公民私有财产权保障的宪法审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8 常永达;赵美珍;;试论小城镇水安全的市场化契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9 张锐智;;试论黄遵宪《日本国志》对中国近代刑法改革的影响[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马作武;马腾;;春秋决狱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晓莉;20世纪上半叶陕西地区法学思想与法学实践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胡锋;黎元洪与民初政局[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久湘;秦汉简牍法律用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拉萨;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蒋琳;董康与清末监狱改良[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畅;论高层建筑不明抛掷物致人损害责任[D];湘潭大学;2010年
4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钢;故意杀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6 薛珍;突发事件应对中公民权利保障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盛满;华侨参政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玉;我国法院经费体制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康小蕊;宏观调控行为可诉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乔伟伟;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红;;“入户抢劫”新论[J];河北法学;2006年11期
2 张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J];法学研究;2009年01期
3 张明楷;;加重构成与量刑规则的区分[J];清华法学;2011年01期
4 顾保华;《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解读与评析[J];人民检察;2005年16期
5 侯国云,么惠君;“入户抢劫”与“在户内抢劫”区别何在[J];人民检察;2005年21期
6 顾保华;;《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司法;2005年10期
7 高艳东;;从盗窃到侵占:许霆案的法理与规范分析[J];中外法学;2008年03期
8 梁根林;;许霆案的规范与法理分析[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9 张明楷;;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10 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凌,缪岚;安全·自由·自主──住宅不受侵犯的价值蕴含[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王军;;试论我国住宅不受侵犯权内容的界定——以法院判决为考察对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黄利红;;住宅不受侵犯权中“住宅”的宪法解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赵越婷;;住宅不受侵犯权涵义的宪法解读[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黄利红;;住宅不受侵犯权的学理解说评析——兼论住宅不受侵犯权的内容[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黄利红;;住宅不受侵犯权在中国近现代的演变及其基本属性[J];河北学刊;2014年01期
7 黄利红;覃美洲;;住宅不受侵犯权的属性探讨——以世界各国宪法文本的比较分析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8 ;民主权利[J];人大研究;1994年10期
9 廖丹;;宪法中住宅概念之研究[J];法学评论;2011年02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大学教师 周云;私人领地需要筑起法律的藩篱[N];东莞日报;2010年
2 郭玉涛;强行撬门就是违法[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周信根;亲友违法我为何受株连[N];人民武警;2003年
4 陈尧;搜查“私权空间”的“度”[N];辽宁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缪岚;住宅不受侵犯权的法理阐释[D];苏州大学;2004年
2 赵越婷;住宅不受侵犯权的国家义务[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15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915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