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秩序的整合与国家的重塑:梁启超宪政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8-05-27 18:43

  本文选题:梁启超 + 秩序整合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摘要】:宪政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它是随着列强侵入的加强而被中国有识之士所认识和接受。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政治活动家,他的宪政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在当时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梁启超对社会秩序和国家重构两方面的重视为视角,通过分析其宪法观、政党观及君主立宪观来解读他的宪政理念及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
[Abstract]:Constitutionalism, as an import of the West, was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Chinese people of insight along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powers. As a famous political commentator and activist in modern China, Liang Qichao's constitutional idea and its practical mode could arouse people's wide attention and enthusiastic pursuit at that time, and had its profound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ang Qichao's emphasis on social order and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his constitutional concept, political party view and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view to interpret his constitutional concept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分类号】:D921;D909.2;D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树文;李大钊同志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胡啸;论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及其源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6期

3 陈清泉;论李秀成——兼论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问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4 罗耀九;;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思想解放波澜[J];学术月刊;1980年05期

5 陈祖声;简论王韬的办报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年06期

6 彭明;;马克思学说何时介绍到中国[J];社会主义研究;1981年02期

7 严怀儒;高军;;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J];前线;1981年02期

8 雷大受;;漫谈北京的会馆[J];前线;1981年05期

9 颜华;;辛亥革命前的一场思想大论战[J];前线;1981年04期

10 陈淑珍;严复法律思想略论[J];政法论坛;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尚思;;朱子学研究的新方向[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罗福惠;;谭嗣同、梁启超与近代青年精英文化[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耿云志;;略论梁启超谋救光绪皇帝的活动(1898.9~1900.9)[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肖先治;李双璧;;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与戊戌变法[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张羽琼;;论戊戌时期的教育改革[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7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8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孙敦恒;;在清华求学时的闻一多[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持人:李乔;迷人的文化传承现象[N];北京日报;2000年

2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假设”的历史[N];北京日报;2000年

3 胡湛;澳门的书画艺术[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金谷子;谦谦君子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李宁一;略论近代广东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6 胡瑞华;清末民初进步人士对提高国民素质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7 李洁非;提取传统优长 以济当下创作[N];光明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孟辉 丁丁;北京:百年学府翰墨香[N];人民日报;2000年

9 孔范今;历史现代转型中的文学潮涌[N];人民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赵永琦;清华文科怎么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宰民;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批评试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圆满;梁启超产业经济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高月仓;梁启超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1年

5 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04年

6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雄江;黄炎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形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彭树欣;论梁启超对文献传播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1年

3 仇红;政治小说:梁启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选择[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阮秋贤(Nguyen Thu Hien);中国维新运动对越南维新运动的影响[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方旭红;世纪之交梁启超构建民族新文化设想[D];安徽大学;2002年

6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7 朱华英;清末民初的屈骚批评[D];暨南大学;2003年

8 唐善林;启蒙·革命·审美[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10 张怀宇;《新小说》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43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1943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0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