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受教育权的国家给付义务研究之创新视角: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25 08:19
【摘要】:受教育权保障的国家给付义务研究之所以要基于经济发展的视野,有三点理由。首先,学习机会权的不平等、学习条件权保障的乏力和高校专业结构与经济部门结构间的不协调性等现实问题,对受教育权保障的方式和手段提出了重重质疑;其次,传统教育领域的理论,无论是法哲学视角的权利义务论,还是民生政策视角的教育事业论,抑或是经济发展视角的教育效益论,虽然它们自身都为受教育权、国家义务以及受教育权保障的经济视角铺设了坚实的底基,但同时,由于研究的"封闭性"导致其通病在于缺乏对受教育权这一权利本体的关注,从而也难以建构起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权利保障观;最后,该视角的选择也是受教育权、国家给付义务和经济发展三者间辩证逻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受教育权保障的公平性及其对应的国家给付义务的效率性"共赢"的保证。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reasons why the research on the obligation to pay for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vie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e inequality of the right of learning opportunity, the weakness of the guarantee of the right to study and the disharmony between the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conomic depart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forward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 ways and means of guaranteeing the right to education. Secondly, the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s livelihood policy,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benefits, although they all belong to the right to education. The state obligation and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of the guarantee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closeness" of the study, its common problem lies in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right to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iew of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Finally, the choice of the angle of view is also the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dialectical logic between th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to pay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the guarantee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rresponding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to pay.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以社会权度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SKYD201300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1;D922.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2 龚向和;;国家义务是公民权利的根本保障——国家与公民关系新视角[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何士青;;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J];法学评论;2009年03期

4 郭道晖;;人权的国家保障义务[J];河北法学;2009年08期

5 张千帆;;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J];中外法学;2011年02期

6 尹力;;多元化教育福利制度构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3期

7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江先蓉;邓晓宇;;高校贫困生现象:效率与道德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俊武;卢现祥;;公共支出、政府治理、部门效应与共享式增长——基于中国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颜晓华;;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海涛;直觉辩证法[D];吉林大学;2015年

2 丁卓;乔治·奥威尔三十年代小说研究(1934-1939)[D];吉林大学;2015年

3 董一潼;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及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刘春泽;代际差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丹;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葛广昌;高等教育品牌营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王惊涛;基于DEA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文强;张卫国;;受教育权的国家义务分类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2 王微;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制度借鉴[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孙世彦;论国际人权法下国家的义务[J];法学评论;2001年02期

4 陈醇;论国家的义务[J];法学;2002年08期

5 张洪浩;;从高考制度中解读相关法规改革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期

6 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7 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8 潘懋元;;我对招生考试的基本看法[J];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04期

9 张德生,傅国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述评[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彭兴庭;;“不敢花钱”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J];价格与市场;2006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抒望;[N];济南日报;2007年

2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东;;农民平等受教育权问题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2 杨阳;;教师教育权的性质及其内容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14期

3 刘建发;;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权法制保障存在的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3期

4 潘莉莉;;受教育权简探[J];网络财富;2010年12期

5 徐衍;;受教育权的宪法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年S3期

6 李曰兰;;教育权与被教育权应保持平衡[J];吉林教育;2011年23期

7 莫赛球;温毅斌;;“送”子女上学是父母的法定义务吗?——从法理上剖析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护问题[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1年11期

8 罗了一;论公民的受教育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温辉;受教育权的司法保障——一则受教育权案例所引起的法律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01期

10 丁婷;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曾娜;;论信息公开与受教育权之间的关系——以“政审门”事件为例[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黄永乐;;制度变迁下公民的高校受教育权之属性探讨[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杨成铭;;论受教育权可诉性[A];大学自治、自律与他律[C];2005年

4 高松元;;转型时期我国特殊群体受教育权保护的初步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翼;;教育的选择权与受教育权的实现——对“名校办民校”现象的透视[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冯广林;;论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7 李昕;;论受教育权在行政诉讼中确认与保障[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汪盛忠;张显华;;贫困山区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忧虑与对策[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9 陈瑶;;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评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建平;警惕父母职业职位“绑架”平等教育权[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吴非;抗震“小英雄”受教育权被侵犯谁之过[N];辽宁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蒋安杰 首都师范大学 石红英;教育权重在法律保护[N];法制日报;2003年

4 孟宪文 龚思红;消费者获得教育权的法律透视[N];江苏经济报;2002年

5 林U,

本文编号:2355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355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