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电子版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founder-content>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
作者:戴小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生态,决定了国家结构的特殊性。民族区域自治与新中国宪政建设相伴而生,成为中国宪政制度的有机构成,它创新了国家结构形式,丰富了中国特色宪政理论。宪政建设的状况、进程决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与实践,拓展了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内涵,促进了地方制度建设的互补,推动了宪政建设的发展和国家整合,未来的中国,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实行多样化的地方体制。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一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宪政论丛》书系之一。该书从四个层面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基础、现实国情、宪法依据、宪政地位及其与宪政发展的互动,并以自治县财政运行的困境为个案,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难点。作者将民族区域自治纳入国际和国内社会整体变迁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观察和研究,书中以理论探索与发展和宪政实践与发展为两条主线,将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图景呈现在世人面前;紧密联系当代中国法治进程和宪政建设的发展,勾勒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未来发展目标。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我国的宪法体制下成长、演化和发展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方向不能脱离我国《宪法》已经确立的基本政治体制。以宪政的视角研究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其实质是依据《宪法》规定、在我国现行的宪政体制下,运用宪法学理论,对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中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制度建设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作为决策的理论基础。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是其作者——湖北民族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戴小明教授在高校从事20余年法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成果总结,既有对国家整体政治制度的把握,又有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实证分析,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态度,反映了作者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学术素养。其创新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打破学科屏障,拓展政治学、宪法学的研究领域和现实内涵,推进跨学科的法律政治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课题,它所涉及的领域除政治学外,还包括民族学、宪法学等。这一交叉学科的研究,要求将法学研究从规则提升到制度,将宪政研究从观念落实到具体的制度安排,从宪政的层面把握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从民族区域自治的层面解读中国宪政的结构和运作机制,将法治的精神推进到政治领域,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领域的法治化寻找可操作的制度化机制和理论依据。因此,这一基础性的跨学科研究,可以为认识和思考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独特的理论视角,并将有助于深化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研究,拓展政治学、宪法学的研究领域和现实内涵。
选题及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把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提升到宪政层面。通过学术回顾我们发现,目前已有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和政策层面来加以介绍和诠释的,未能揭示出民族区域自治包含的宪政寓意,不能解释民族区域自治与宪政体制以及政体结构与人权保障之间的联系。该书首先将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推进到宪政层面,推进到具体的制度层面,形成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更加客观和完整的认识,有助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完善和发展。该书探讨的观点和结论也许可以商榷,但选题及其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具体的制度建设,把对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推进到具体制度的层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该书的研究最终目标是打破民族区域自治研究长期徘徊于基本政治制度的整体性描述的状况,探寻民族区域自治可操纵性的理论框架,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和法治,实现民族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找理论依据。可见,该书的研究将具体制度建设和抽象的理论探讨贯通一气,尽可能地使研究兼具学理和实际运用两方面的价值。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36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