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度君主制主张的两条逻辑进路——基于《金铁主义说》和《君宪救国论》的分析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narchy in China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Yang du's constitutional thought. In demonstrating the consonance of monarchy to modern China, Yang Duo put forward two different logical approaches success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can be seen in his representative monograph, "the theory of gold- iron doctrine" and "the theory of monarchy and constitutional salvation of the nation". The former advocated the retention of the monarch and regarded the Manchu royal family as the symbol of maintaining political unity in order to avoid the separation of the five tribes; the latter called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onarch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unchallenged authority through the Hong monarchy in order to eliminate military disputes. Due to the chang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s in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hange of Yang du's own political position, Yang du adopted a logical approach that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Golden and Iron Doctrine" in the Theory of King's Constitutional Salvation of the N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检察院;
【分类号】:D909.2;D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邹奕;;杨度晚年的立宪思想探析——以《杨氏史例》为主要分析范本[J];船山学刊;2012年03期
2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3 蔡苏龙,牛秋实;清末民初杨度“君宪救国”思想述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陈胜强;;文化基因与近代中国宪法变迁[J];河北法学;2013年09期
5 马小红;;法史学研究方法及其在部门法中的运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杨昂;;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苗;喜饶尼玛;;止步于“屡现曙光”缘由之探析——试析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若干因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吴春梅;略论梁启超的历史文献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蒋跃波;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5 王海兵;;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6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7 李国飞;彭秋香;;简论近代“新民思潮”的逻辑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蒋颖,欧阳勇锋,邓群;近现代湖南人才群体形成原因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9 马陵合;文明排外与赎路情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谢文平,韦良德;开展美育教育 塑造高尚人格[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许纪霖;;精英的社会史如何可能——从社会史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徐新平;;维新派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探讨[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和靖;;从汉藏佛教美术交流史看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6 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启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朱志荣;;论梁启超的审美趣味观[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蔡志栋;;从现代情感本体的角度看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何轩;;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内在理路与困境解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栋;当代中国政府执行力的责任治理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芦迪;王韬改革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余国静;从卢广作品看纪实影像特性[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杨海芳;湖南党史人物群体的学历结构与成长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9 薛萍;梁启超的“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联繁;;迟到的清末立宪——清末立宪的回眸与反思[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2 陈晓枫;毕玉玲;;更新与沉淀——《钦定宪法大纲》颁布百年之际的反思[J];法学评论;2008年06期
3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孙明;;由禅让而共和——梁济与民初政治思想史一页[J];史林;2011年02期
5 常安;;“五族共和”宪政实践新论[J];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6 仪喜峰;;宪法正当性视野下的人格尊严保障[J];河北法学;2012年12期
7 任懿;;“人民”内涵的法理释义[J];河北法学;2013年05期
8 欧立德,华立;清代满洲人的民族主体意识与满洲人的中国统治[J];清史研究;2002年04期
9 杨度;杨氏史例(未刊稿)[J];求索;1986年05期
10 余应彬;杨度晚期历史观论略[J];求索;198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昊;杨度立宪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绍敏;;清末宪政改革时期的“新君主制”——《钦定宪法大纲》百年祭[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0期
2 李芳;;孟德斯鸠和黄宗羲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任继新;张桂霞;;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思想述论[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4 周旋;;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劳乃宣[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周文虎;;试论杨度的国家主义法律观[J];研究生法学;2010年06期
6 项焱;;罗马宪制初探[J];法学家;2004年02期
7 了然;;杨度及其法律思想[J];法学家;1986年Z1期
8 汤林刚;;政体分类学说的演变和发展[J];中外法学;1992年03期
9 ;总理与囚犯[J];今日新疆;2009年20期
10 郭世东;;杨度力倡“君宪救国”[J];江淮法治;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施托莱斯;崛起的民族国家及其法政问题[N];法制日报;2007年
2 郑洁;尼泊尔4月举行制宪会议选举[N];东方早报;2008年
3 王思治;重新认识霍布斯[N];法制日报;2007年
4 梁展;自由与君宪:严复何以主张立宪?[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姚源泉;摩洛哥王国:将还妇女人权[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古代中西方法律工具论的比较分析[N];人民法院报;2011年
7 蒋建平;西班牙再辩贵族头衔继承法是与非[N];法制日报;2009年
8 梁治平;礼教派与法理派: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之争[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奕;杨度的君主立宪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牛耀文;杨度宪政思想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2年
3 卜繁强;杨度宪政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吴昊;杨度立宪思想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陈颖洲;杨度法律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6 沈毅;奥古斯都元首权力的宪政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7 马霞;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政府观比较[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张新慧;清末礼教派思想述评[D];山东大学;2008年
9 向达;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D];湘潭大学;2004年
10 赵伟伟;清末宪政改革中的民众参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09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40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