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

发布时间:2017-02-18 08:35

  本文关键词: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综合检索


会员登录

新注册 找回密码 法律书友会

相关内容

查看此书相同类目图书

查看该作者其它图书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

编号:56652 书名: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 作者:胡丽娟著 出版社:社科文献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入库时间:2013-9-11 定价:79

图书内容简介 政治调和思潮代表着民国初年民主转型中的妥协路径,因其蕴涵着深邃的妥协智慧与丰富的曲折性经 验,不失为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大课题。英美宪政民主的成功经验,证明妥协之于民主转型具有不 可或缺的重要价值,有鉴于此,本书回顾了民初的政 治调和思潮。

胡丽娟所著的《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围绕如何实现民初民主转型的问题意识,通过文本 解读和历史分析,探讨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景、理论要旨和思想价值,以及思潮的衰落;进而借 鉴邹谠的“全赢博弈”理论,分析了民初激烈对抗型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本书 认为,民初的宪政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袁氏与民党间互不妥协的激烈对抗所致。本书梳理了章士钊、杜 亚泉、梁启超、张东荪、李大钊、李剑农的政治调和理论,进而从价值理念、宪政制度、社会基础三方面 综合分析思潮的要旨,指出思潮的价值理念在于多元妥协的宽容,渐进的进化,英美传统的自由;宪法、 政党政治及权力分立制度,是其一整套的宪政制度;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社会与国家二分,中产阶级 占主体的市民社会,是政治调和所需的社会基础。由于袁氏与民党间你死我活的激进“全赢博弈”,政治 调和思想因其“妥协博弈”的温和特质,被激进的时代所淹没。思潮的衰落,不仅表征着民初的转型方式 由渐进改革转向激进革命,也表征着自由主义由英美传统转向法俄传统。此外,调和思潮的衰落有着更为 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与英美孕育妥协的封建弱王权,多中心秩序,思想多元、法治传统,均势政治,以 及市民社会等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民初社会深具大一统专制强王权,,一元秩序,思想一元论与人治传统, 非均势政治,以及东方农民社会等政治文化传统。民初的这一历史土壤只能产出“全赢博弈”,全然不适 宜政治调和的生长。

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在结语部分充分肯定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思想价值,提出跳出民 初的“全赢博弈”模式,实现中国的民主转型,必有赖妥协之道及其适宜的历史土壤。妥协是民主的必由 之路。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 问题意识

二 论域选择

三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内容结构

第一章 民初宪政危机——政治调和思潮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宋案”与“二次革命”

一 “宋案”:暗地的不妥协

二 妥协抑或革命

三 “二次革命”:公开的不妥协

第二节 中美比较视野中的民初第一次制宪失败

一 会议代表:妥协倾向比较

二 会议组织:妥协氛围比较

三 所制宪法:妥协性质比较

第三节 袁世凯称帝与宪政失败

第二章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之要旨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精神理念

一 宽容

二 进化

三 自由

第二节 宪政制度

一 宪法

二 政党政治

三 权力分立制度

第三节 市民社会

一 社会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二 社会与国家二分

三 中产阶级社会

第三章 章士钊:调和立国论

第一节 为政之本:“有容”

一 好同恶异:“有容”的反面

二 “有容”的内涵

第二节 调和之法:“政力向背”

一 政力向背与暴力革命

二 政力向背与宪法之性

三 政力向背与政党政治

第三节 调和之旨:“调和立国”

一 “相抵相让”以成政治调和

二 针对民初现实的“调和立国”

第四章 杜亚泉:接续主义与力之调节

第一节 接续与调节

一 接续主义:在保守中求进步

二 力之调节:政治力的对抗调和

三 调和之政党:接续与调节之政党

第二节 调和多元的社会结构

一 减政主义:社会与国家的分殊对抗

二 游民阶级:无由构成中产阶级

三 多元宽容:调和的社会结构所需之精神理念

第三节 渐进改革的政治调和之道

一 反对武力: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

二 调和的道路:温和稳健之渐进改革

第五章 梁启超:政力对抗之调和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

一 政治对抗力的内涵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三 调和的政党

第二节 政体之调和:宪法与国会

一 国权与民权的调和

二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调和

三 国会与政府的调和

第三节 反对革命之渐进改良

一 革命复产革命:反对暴力革命

二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三 经济发展与国民性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六章 张东荪:对抗力之调和

第一节 政治对抗力之原理

一 政治对抗力之含义

二 政治对抗的类别及其意义

第二节 渐进改革与法治

一 非暴力革命之渐进改革

二 宪法与法治

第三节 政治调和之社会基础与自治

一 自由发展之社会基础

二 自治与联邦

第七章 李大钊:调和之法则与辟伪调和

第一节 政治调和原理:政治对抗力

一 政治离心力与向心力

二 政治对抗力的养成

三 政治对抗力与暴力革命

第二节 政治调和释义

一 调和含义

二 调和法则

三 批判伪调和

第三节 调和的宪法与政党

一 调和的宪法

二 调和的政党

第八章 李剑农:调和之本义

第一节 调和本义

一 调和含义与类别

二 民初调和政局之困境

三 调和本义之补充

第二节 真立宪:调和的法治基础

一 宪法假面与宪法弹性

二 政党与议会政治

第三节 真秩序:调和的社会基础

一 反对国家过度干涉的伪秩序

二 地方分权自治

第九章 一个被历史放弃的选择

——以“全赢博弈”模式审视民初政治调和思潮

第一节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衰

一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兴盛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衰微

第二节 政治调和与“全赢博弈”:温和不敌激进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一)

一 两种政治博弈

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的温和特质

三 温和不敌激进

第三节 “全赢博弈”的历史土壤拒斥政治调和

——民初政治调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二)

一 中国帝制大一统与西欧封建多元

二 东方农民社会而非西方市民社会

结语 妥协是民主的必由之路

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书评    我要发表书评

对不起,该书目前没有书评!

您可以用更短一点的书名,再去法律书评栏目检索一次试试

查看该书全部书评


  本文关键词:民初宪政危机中的政治调和思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6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436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