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基础

发布时间:2017-03-23 04:03

  本文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信息的人格利益、财产价值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呈现资料化、数据化的特点,国家机构和商业组织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存储、传输、处理、利用也就因此变得更加经常化、普遍化、简易化。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国家机构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给商业组织提供更多的商机;但另一方面,无节制、不规范的收集和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可能造成个人的“资料形象”与真实的本人大相径庭的危险,进而扭曲、贬损人的尊严和控制人的自由、自决,最终冲击个人的基本权利。近些年来,侵害公民信息权的事件频频发生,我国企业在欧盟、北美等地区也遭遇到被禁止收集客户信息的尴尬局面。由于国内立法的缺失,现有法律框架根本无法给予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 法学研究应当着眼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列入立法计划,但是国内法学界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尤其是宪法学界。反观德国、美国、我国台湾地区,它们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立法非常完备,理论研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论著汗牛充栋。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评介德、美两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宪法权利基础:美国以隐私权为基础,德国以一般人格权为基础。然后从宪法权利的解释、补充、创造功能入手,探寻我国个人信息权的宪法权利基础。最后,得出结论:与美国不同,我国语境中的隐私权并非个人信息权的上位概念,隐私权与信息权二者处于同一位阶;我国立法应当立足国情,选择现行宪法第38条“人格尊严”而非美国式隐私权来构建个人信息权的宪法基础。
【关键词】: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权 人格尊严 宪法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1
【目录】:
  • 中文提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第一章 个人信息的法律内涵10-17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争论及厘定10-12
  • 第二节 个人信息的法律含义12-14
  • 第三节 个人信息权的基本内容14-17
  • 第二章 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比较17-28
  • 第一节 以人格权为基础的德国统一立法模式17-22
  • 第二节 以隐私权为基础的美国分散立法模式22-25
  • 第三节 德国、美国不同立法模式的评价与启示25-28
  • 第三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宪法基础的构想28-43
  • 第一节 个人信息问题与法律缺失28-29
  • 第二节 确立信息权在法律中的必要地位29-33
  • 第三节 以人格尊严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基础33-43
  •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笑;;个人信息公益性增值利用的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蔚;;软件技术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发展趋势及冲突解决机制——以微软“黑屏”事件展开[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岳绒;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峰;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志华;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山东大学;2010年

3 陈春丹;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4 曹炳霞;论个人信息保护中行政权的界限[D];郑州大学;2009年

5 李t熛,

本文编号:262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62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4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