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当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0-05-09 12:27
【摘要】:宪政不仅是一种制度的安排,更成为现代人类普遍的信仰和生存的方式。由于其饱含着对人类自身尊严的尊重,而使得立宪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在融入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到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因素。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并非是丰富的宪政资源,相反却一再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有宪法之文本而无宪政之实质,更因对宪政追求的短视性目的而使得每一次宪政运动过后,社会都处于起伏动荡的状态,国人对宪政的态度总是徘徊在失望、怀疑却仍有些许的期待中。不过现实的境遇再一次赋予我们以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步入“深水区”,社会面临重大转型,加之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形态将实现几个转变。社会转变的结果必然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再分配亦将引发新的利益冲突,而利益的冲突归结到最后必将是对目前权力和权利格局的实质性调整,如欲平稳地实现权力结构的调整,并使调整的结果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最优的选择显然是通过宪政的方式。当代中国现有的宪政模式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其必须突破原有的架构,寻找到新的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模式框架。新的模式的建构并非是“天马行空般的”和“非场景化的”,而是要有所依托,有所借鉴。因此比较分析各民族国家宪政的理念和制度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就显的尤为必要。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或许才能为当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提供更趋理智而清晰的思路。 当代中国的宪政模式的选择并非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审慎的考虑,而这种考虑应当既具有回溯性,亦同时具有前瞻性,因而,在选择之初,就有必要对选择的背景做一个详尽的梳理,从而减少选择过程中的盲目,降低选择的成本,最终使选择的结果具有价值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鉴于此,笔者在第一部分从三维的角度(历史的、外部的以及内部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宪政模式的选择进行背景的特写,使之为模式路径的选择提供更趋客观的参考标准。 而从理论上言,探讨宪政模式路径选择问题时则应首先弄清建构不同模式的各种要素及其在各国具体实践中的结构形态。因此,在第二部分主要采用比较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对西方的宪政历史进行粗略的比较,由是发现,宪政模式建构的过程始终是各种要素(理念、制度)的动态的转化和反思的过程,即制度的形成必定以某种普适性理念为其中流,当制度付诸于实践时,又将因应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具有高度宽容和妥协的弹性收缩。不同要素的立体式的交互吸斥的影响不断的赋予宪政以新的生命力。中国在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D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立;泰勒的社群主义思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韦森;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东西方社会制序历史演进路径差异的文化原因[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占美柏;略论宪政的自由之维[J];法学评论;2002年02期

4 殷啸虎,刘守刚;西方宪政发展的自由主义背景[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J];欧洲;2000年01期

6 谢晖;法律的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法理[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应奇;从自由民族主义到宪法爱国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境遇中的政治论证[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1期

8 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9 王人博;中国宪政文化之自由理念[J];现代法学;1997年06期

10 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J];学术月刊;1997年10期



本文编号:26561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6561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c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