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歧视与性别平等:法律与现实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23:05
本文关键词:性别歧视与性别平等:法律与现实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议题之一。在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发展进程中,男女两性都以其智慧和勤劳为整个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自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缓慢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间逐渐退居次席,成为在男性主导下的父权社会的附庸与陪衬。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的出现更标志着“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此后,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关系如何变化,社会形态如何更替,“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即使是高举着自由、平等大旗的资产阶级革命在将世人从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未能将平等自由的光芒惠撒在女性身上。 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两性平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准。从宪法的角度来看,性别平等更是公民依据宪法享有的平等权利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许多国家的宪法除了规定公民享有平等权之外,还将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单独规定在宪法当中,对女性平等权利给予特别保护。性别平等天然地禁止性别歧视,要求国家和社会积极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当中,性别歧视却是跨越了种族和国界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两性依然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状态,妇女的宪法平等权利还远远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应当看到的是,性别歧视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但性别歧视决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法律也并非解决性别歧视的惟一途径。性别歧视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本文正是立足于宪法平等理论,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涉及性别歧视研究的理论与实证调查成果,以我国妇女的实际情况为例展示了客观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分析探讨了性别不平等的社会起源,归纳总结了有关性别平等的立法并结合国际条约中性别歧视的概念明确了性别歧视的构成要件、表现形式以及性别歧视的免除等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性别歧视的解决之道。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侧重于实证数据的总结归纳,,以翔实的数据反映妇女在我国政治、经济、家庭生活中的客观状况,揭示两性的不平等地位;第二章着重探讨性别不平等的起源,分析了生理决定论和社会性别理论关于性别不平等的解释,归纳总结了建构女性的途径和表现;第三章重点分析了性别歧视的内涵及其主要表现形式,明确了不构成性别歧视的基于性别的几种差别对待行为;第四章在前面分析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性别歧视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妇女地位 社会性别理论 性别平等 性别歧视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1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论8-11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8-9
- 二、研究的方法9
- 三、 研究的意义9-11
- 第一章 妇女状况——以中国为例11-26
- 第一节 政治领域中的中国妇女12-18
-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的妇女12-15
- 二、党政机关中的女性干部15-16
- 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中的妇女16-18
- 四、小结18
- 第二节 劳动就业中的女性18-23
- 一、女性就业与再就业18-20
- 二、女性的工作报酬20-21
- 三、女性退休21-22
- 四、小结22-23
- 第三节 家庭生活中的女性23-26
- 一、家庭暴力23-24
- 二、妇女生活时间的利用24-25
- 三、小结25-26
- 第二章 性别不平等的历史起源26-38
- 第一节 两性关系的生理决定论26-28
- 第二节 社会性别理论——被建构的妇女28-38
- 一、父权制与女性被建构的起源29-31
- 二、对女性的歧视——建构女性的途径与具体表现31-37
- 三、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偏见与性别歧视37-38
- 第三章 性别歧视的法律分析38-61
- 第一节 禁止性别歧视的宪法依据38-39
- 第二节 国际法上对性别歧视的确认与认识39-43
- 第三节 性别歧视的学理分类43-52
- 一、直接的性别歧视与间接的性别歧视43-45
- 二、故意实施的性别歧视和过失导致的性别歧视45-47
- 三、政治领域、劳动就业领域、家庭生活领域内的性别歧视47-52
- 第四节 性别歧视的免除52-61
- 一、针对女性的保护性立法措施52-55
- 二、为女性设计的肯定性行动55-60
- 三、正当的职业资格60-61
- 第四章 消除性别歧视的对策61-68
- 第一节 消除性别歧视的主要困难61-65
- 一、男权文化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61-63
- 二、法律制定与实施中性别意识的缺失63-64
- 三、对性别平等的认识误区64-65
- 第二节 消除性别歧视的建议65-68
- 一、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65-66
- 二、积极开展针对妇女的肯定性行动66-67
- 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性别歧视事务67-68
- 结语68-69
- 参考文献69-76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76-78
- 致谢7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艳;宪政视角下的妇女平等就业权[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楼庆芳;性别歧视还是特殊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性别歧视与性别平等:法律与现实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