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与民变
发布时间:2017-04-03 16:17
本文关键词:清末立宪与民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清朝最后几年,政府力图通过宪政建设来解决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国家的富强,并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但这个变革遭到了民众的强烈反抗,并归于失败。这些反抗具体表现为毁学、反禁鸦片、反户口调查及其他与清末立宪有关的民变。 通过对清末立宪时民变的分析,大致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人民穷困,无力承担宪政建设的开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民众缺少宪政需求与宪政习惯,政府的措施无法被理解与有效支持。 清末立宪时的民变情况表明,宪政建设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要想在现实层面上推动中国的宪政建设,就要正视中国的现实,渐进地推动社会变革,政治上的狂热与冷淡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无法在破坏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实现宪政,也无法在不对中国社会做深层变革的情况下实现制度重构。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与培养中国人的宪政需求、宪政习惯是中国宪政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 清末立宪时的民变情况还表明,一切政治设计都是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服务的,出于对某一制度的偏好而不顾其他,并不能改善民众的生活,也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就近代中国的农民而言,他们的主要诉求是温饱,若要他们以生存为代价去支持宪政建设,既不合理,也不可能。中国的宪政建设必须能在现实层面上改善民众的生活,而不是相反。 本文由引言、第一至第四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原因,即中国的宪政运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不论将可能出现的历史性巨变有多大,终归是以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为基础的。过去出现过的问题现在仍然可能会出现,新的时代也难免有旧时代的基因。所以虽然当代人急于创造美好的未来,但也应当时常回顾本民族的过去,从已有历史中学得智慧。 第一章解读民变。首先讨论了民变语词的由来,指出民变一词源于《金史》中“军民变”,在明朝官方史书与小说中开始按现代意义使用。其次分析了民变的内涵,把它界定为民众反抗官员统治的行为。
【关键词】:清末立宪 民变 农民起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9;D921
【目录】:
- 引言7-8
- 第一章 解读民变8-11
- 一、民变语词的由来8
- 二、民变的内涵8-11
- 第二章 清末立宪时的民变情况11-21
- 一、毁学11-14
- 二、反禁鸦片14-16
- 三、反户口调查16-18
- 四、因灾荒而生的民变18-21
- 第三章 清末立宪时民变的成因与影响21-24
- 一、“民穷”21-23
- 二、“民愚”23
- 三、民变对清末立宪的影响23-24
- 第四章 从宪政的角度反思清末立宪时的民变24-35
- 一、宪政改革与中央权威24-28
- 二、宪政建设与维护农民利益28-32
- 三、宪政需求与宪政习惯32-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
- 著作36
- 论文3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羽;清末户口调查述论(1906-1911)[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媛媛;清末新政时期的乡村民变成因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立宪与民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28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