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宪法的多种面孔与守护宪法的不同制度模式——凯尔森与施密特论战的主要问题意识及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10 02:59
  凯尔森与施密特的论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战。对论战核心争点即对"谁应该成为宪法的守护者"之理解必须以理解双方的"宪法"概念为前提。两位宪法学家对"宪法是什么"这个宪法学元问题的立场不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谁应该成为宪法守护者"的回答。凯尔森从纯粹法的规范层级理论视角界定宪法的规范本质与合宪性问题的规范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建立专门宪法法院是实现合宪性保障的最科学的司法技术机制。施密特从政治宪法概念出发,将宪法界定为确保政治共同体生存自保的政治决断和体现人民统一意志的政治状态,并认为在议会散失国家统一意志形成功能的情况下,高度政治性的宪法争议只能交由人民直选的国家首脑行使才能确保宪法的正当性基础。凯尔森与施密特宪法思想在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上都包含了真理颗粒。但是,如果从现代宪法革命勘定的价值内核着眼,两者的宪法概念都排斥个人自由与天赋人权对于宪法的内在规定性与构成性意义,因而偏离了宪法最重要的价值基准。这是我国在借鉴他们宪法的理论时需审慎评估之处。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8,21(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一、作为思想史的论战
二、论战的主要问题意识:从“宪法是什么”到“谁应该成为宪法的守护者”
    (一) 宪法的概念
    (二) 守护宪法的不同制度选择
三、论战的历史背景与高潮:魏玛共和政体基础虚弱与国事法院判决争议
四、结语:宪法的面孔与宪法的灵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传统中的变革与变革中的传统——德国宪法法院的诞生[J]. 郑戈.  交大法学. 2017(01)
[2]凯尔森的“宪法司法保障理论”——理论阐释和效果分析[J]. 夏小雄.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1(01)
[3]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J]. 强世功.  开放时代. 2009(12)
[4]宪法学的教义化——德国国家法学方法论的发展[J]. 李忠夏.  法学家. 2009(05)



本文编号:3073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073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0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