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权的宪法保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05:32
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具有多重规范意涵:第一,宪法规定劳动权对公民而言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和劳动者利益的一致性;第二,宪法劳动权条款中含有积极的人权宣誓内容,体现了国家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重视:第三,宪法文本对劳动权的表述较为原则和模糊,为宪法解释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有利于劳动权保障范围的扩充;第四,制宪者根据劳动权的具体内涵将其分设为多个权利条款,各项权利之间相互独立且存在明显界限,有效避免了因劳动权规范领域过宽而导致宪法保护程度不足的问题;第五,宪法条款多以规定国家保障义务的方式诠释劳动权利的具体内涵,此举实质上是划定了限制劳动权的红线,赋予了劳动权以较高程度的宪法保护。当前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宪法劳动权条款中罢工权内容的缺失、平等就业权保护的滞后、劳动权的救济程序过于冗长、以及宪法对劳动权的直接保障无法实现。上述不足之处既存在于宪法条款的本身层面,也存在于宪法保障的具体化和施行层面,其成因包含历史、国情和制度的因素,但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劳动权的宪法保障精神没有落实到位。完善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障中的不足可以适度借鉴域外国家的先进经验,尤其在保障...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规范意涵
一、我国宪法中劳动权条款的涵义
二、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保护程度
(一) 从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量
(二) 从“限制的限制”的角度进行考量
三、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保障范围
(一) “人的保障范围”
(二) “物的保障范围”
四、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国家保障义务
(一) 立法机关的义务
(二) 行政机关的义务
(三) 司法机关的义务
第二章 我国宪法上劳动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成因
一、宪法劳动权条款中的不足: 罢工权内容的缺失
二、宪法保障的具体化: 立法保护中的不足
(一) 对罢工行为缺乏有效的保护和规制
(二) 平等就业权立法保护的滞后
三、劳动权的救济: “先裁后诉”有违宪法保障精神
四、宪法对劳动权的直接保障难以实现
第三章 域外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借鉴
一、域外对罢工权的规制与保障分析
(一) 罢工权的规制要件分析
(二) 罢工权的保障规范形式
二、域外平等就业权的保障经验分析
(一) 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内容和规范形式
(二) 反歧视专门机构的作用
三、几个典型国家的劳动权救济机制分析
(一) 德国
(二) 美国
(三) 日本
第四章 我国劳动权宪法保障制度的强化与完善
一、在宪法和法律层面确认和规制罢工权
(一) 在宪法中重新增设罢工权
(二) 修改《工会法》保障和规制罢工权
二、强化国家对平等就业权的保护义务
(一) 设定宪法上的反歧视条款
(二) 建立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制度
(三) 增加可预见的反就业歧视保护特质
三、完善劳动权的救济机制
四、在劳动诉讼中坚持合宪性解释的有益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我国宪法劳动权的理论建构[J]. 王德志. 中国法学. 2014(03)
[2]基本权利的“制度性保障”及其问题——以公民劳动权为例的论证[J]. 谭倩,袁立.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04)
[3]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 项贤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3(03)
[4]中国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论析[J]. 杨海涛,王世涛. 河北学刊. 2013(01)
[5]关于罢工的合法性及其法律规制[J]. 常凯. 当代法学. 2012(05)
[6]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J]. 阎天. 中外法学. 2012(03)
[7]作为基本权的劳动权之本位价值:人的自我实现[J]. 袁立. 法学论坛. 2011(06)
[8]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对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的规范比较[J]. 杜强强. 法学研究. 2011(01)
[9]我国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若干问题研究[J]. 李雄,刘山川. 清华法学. 2010(05)
[10]劳动、政治承认与国家伦理——对我国《宪法》劳动权规范的一种阐释[J]. 王旭. 中国法学. 2010(03)
本文编号:3140840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规范意涵
一、我国宪法中劳动权条款的涵义
二、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保护程度
(一) 从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量
(二) 从“限制的限制”的角度进行考量
三、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保障范围
(一) “人的保障范围”
(二) “物的保障范围”
四、我国宪法上劳动权的国家保障义务
(一) 立法机关的义务
(二) 行政机关的义务
(三) 司法机关的义务
第二章 我国宪法上劳动权保障的不足及其成因
一、宪法劳动权条款中的不足: 罢工权内容的缺失
二、宪法保障的具体化: 立法保护中的不足
(一) 对罢工行为缺乏有效的保护和规制
(二) 平等就业权立法保护的滞后
三、劳动权的救济: “先裁后诉”有违宪法保障精神
四、宪法对劳动权的直接保障难以实现
第三章 域外解决相关问题的经验借鉴
一、域外对罢工权的规制与保障分析
(一) 罢工权的规制要件分析
(二) 罢工权的保障规范形式
二、域外平等就业权的保障经验分析
(一) 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内容和规范形式
(二) 反歧视专门机构的作用
三、几个典型国家的劳动权救济机制分析
(一) 德国
(二) 美国
(三) 日本
第四章 我国劳动权宪法保障制度的强化与完善
一、在宪法和法律层面确认和规制罢工权
(一) 在宪法中重新增设罢工权
(二) 修改《工会法》保障和规制罢工权
二、强化国家对平等就业权的保护义务
(一) 设定宪法上的反歧视条款
(二) 建立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制度
(三) 增加可预见的反就业歧视保护特质
三、完善劳动权的救济机制
四、在劳动诉讼中坚持合宪性解释的有益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我国宪法劳动权的理论建构[J]. 王德志. 中国法学. 2014(03)
[2]基本权利的“制度性保障”及其问题——以公民劳动权为例的论证[J]. 谭倩,袁立.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3(04)
[3]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 项贤国.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3(03)
[4]中国劳动权国家保障义务论析[J]. 杨海涛,王世涛. 河北学刊. 2013(01)
[5]关于罢工的合法性及其法律规制[J]. 常凯. 当代法学. 2012(05)
[6]重思中国反就业歧视法的当代兴起[J]. 阎天. 中外法学. 2012(03)
[7]作为基本权的劳动权之本位价值:人的自我实现[J]. 袁立. 法学论坛. 2011(06)
[8]基本权利的规范领域和保护程度——对我国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的规范比较[J]. 杜强强. 法学研究. 2011(01)
[9]我国制定《反就业歧视法》的若干问题研究[J]. 李雄,刘山川. 清华法学. 2010(05)
[10]劳动、政治承认与国家伦理——对我国《宪法》劳动权规范的一种阐释[J]. 王旭. 中国法学. 2010(03)
本文编号:3140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14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