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与限制
发布时间:2021-10-12 05:50
表达自由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和谐社会是有科学、有效地利益表达机制的社会,不同的利益阶层可以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表达自由提供了崭新的平台。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表达自由的基础理论。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学者们对其称谓、内涵、外延及宪法权利属性的理解不同,但他们都认同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本部分首先对表达自由的称谓、内涵作了释义和界定,然后又对表达自由外延和宪法权利属性作了概括,以求对表达自由的概念形成基本的认识和理解。第二章,互联网与表达自由。表达自由因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而获得了新的自由市场和行使平台。本部分在说明互联网对表达自由影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优势,即超越时空性、开放性与及时性、匿名性、互动性、多样性。第三章,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网络表达自由被宪法和法律保护,但是在保障机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部分从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与规制的现状入手,剖析了互联网表达自由的必要性,然后说明了保障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表达自由的基本理论
1.1 表达自由的概念
1.1.1 表达自由的称谓
1.1.2 表达自由的内涵
1.1.3 表达自由的外延
1.2 表达自由的宪法权利属性
第二章 互联网与表达自由
2.1 互联网与表达自由
2.2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优势
2.2.1 超越时空性
2.2.2 开放性与及时性
2.2.3 匿名性
2.2.4 互动性
2.2.5 多样性
第三章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
3.1 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与规制的现状
3.1.1 法律规范中有许多涉及网络表达自由保障与规制的内容
3.1.2 法律进行规制的同时,我国也开展了互联网行业自律
3.1.3 在技术方面,我国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网络审查技术
3.2 保障互联网表达自由的必要性
3.2.1 社会矛盾的“缓冲器”
3.2.2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2.3 增进知识、获知真理
3.3 国外保障互联网表达自由的经验
3.3.1 德国
3.3.2 英国
3.3.3 美国
3.4 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4.1 就法律规范方面来说,存在立法层次低、无规划性法律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等问题
3.4.2 过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对于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不够
3.4.3 权利缺乏救济
3.4.4 行业自律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3.5 完善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机制的对策
3.5.1 提高互联网立法的效力等级,并考虑可操作性
3.5.2 立法应以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为出发点
3.5.3 完善监督和救济体制
3.5.4 重视行业自律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科技手段主要应用于保障而非限制网络表达
第四章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限制
4.1 限制的理由
4.1.1 与国家安全的冲突
4.1.2 与公序良俗的冲突
4.1.3 与公民权利的冲突
4.1.3.1 隐私权
4.1.3.2 名誉权
4.2 限制表达自由的立场
4.2.1 绝对主义立场
4.2.2 相对主义立场
4.2.3 小结
4.3 限制的原则
4.3.1 合法性原则
4.3.2 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
4.3.3 利益衡量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无政府主义及其治理[J]. 陶文昭. 探索. 2005(01)
[2]网络隐私法律保护简论[J]. 王四新.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4(04)
[3]隐性障碍:通往表达自由之路上的伏击[J]. 邵培仁,李雯.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4]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从国旗案看美国最高法院的几个原则[J]. 邵志择. 美国研究. 2002(01)
[5]失范:因特网时代传统的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一种社会哲学的探讨[J]. 田佑中. 国际论坛. 2001(04)
[6]论表达自由[J]. 杜承铭. 中国法学. 2001(03)
[7]因特网时代的宪法学研究新课题[J]. 韩大元. 环球法律评论. 2001(01)
[8]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 侯健. 北大法律评论. 2000(02)
[9]传媒与司法三题[J]. 贺卫方. 法学研究. 1998(06)
[10]言论表述和新闻出版自由与隐私权保护[J]. 张新宝. 法学研究. 1996(06)
本文编号:3432006
【文章来源】: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表达自由的基本理论
1.1 表达自由的概念
1.1.1 表达自由的称谓
1.1.2 表达自由的内涵
1.1.3 表达自由的外延
1.2 表达自由的宪法权利属性
第二章 互联网与表达自由
2.1 互联网与表达自由
2.2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优势
2.2.1 超越时空性
2.2.2 开放性与及时性
2.2.3 匿名性
2.2.4 互动性
2.2.5 多样性
第三章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
3.1 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与规制的现状
3.1.1 法律规范中有许多涉及网络表达自由保障与规制的内容
3.1.2 法律进行规制的同时,我国也开展了互联网行业自律
3.1.3 在技术方面,我国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网络审查技术
3.2 保障互联网表达自由的必要性
3.2.1 社会矛盾的“缓冲器”
3.2.2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3.2.3 增进知识、获知真理
3.3 国外保障互联网表达自由的经验
3.3.1 德国
3.3.2 英国
3.3.3 美国
3.4 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4.1 就法律规范方面来说,存在立法层次低、无规划性法律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等问题
3.4.2 过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对于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不够
3.4.3 权利缺乏救济
3.4.4 行业自律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
3.5 完善我国互联网表达自由保障机制的对策
3.5.1 提高互联网立法的效力等级,并考虑可操作性
3.5.2 立法应以网络表达自由的保护为出发点
3.5.3 完善监督和救济体制
3.5.4 重视行业自律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科技手段主要应用于保障而非限制网络表达
第四章 互联网表达自由的限制
4.1 限制的理由
4.1.1 与国家安全的冲突
4.1.2 与公序良俗的冲突
4.1.3 与公民权利的冲突
4.1.3.1 隐私权
4.1.3.2 名誉权
4.2 限制表达自由的立场
4.2.1 绝对主义立场
4.2.2 相对主义立场
4.2.3 小结
4.3 限制的原则
4.3.1 合法性原则
4.3.2 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
4.3.3 利益衡量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无政府主义及其治理[J]. 陶文昭. 探索. 2005(01)
[2]网络隐私法律保护简论[J]. 王四新.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4(04)
[3]隐性障碍:通往表达自由之路上的伏击[J]. 邵培仁,李雯.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4]表达自由:言论与行为的两分法——从国旗案看美国最高法院的几个原则[J]. 邵志择. 美国研究. 2002(01)
[5]失范:因特网时代传统的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一种社会哲学的探讨[J]. 田佑中. 国际论坛. 2001(04)
[6]论表达自由[J]. 杜承铭. 中国法学. 2001(03)
[7]因特网时代的宪法学研究新课题[J]. 韩大元. 环球法律评论. 2001(01)
[8]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 侯健. 北大法律评论. 2000(02)
[9]传媒与司法三题[J]. 贺卫方. 法学研究. 1998(06)
[10]言论表述和新闻出版自由与隐私权保护[J]. 张新宝. 法学研究. 1996(06)
本文编号:343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43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