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3 09: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2018年修宪写入《宪法》第1条第2款,虽然这一条旨在规范上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但也在客观上于宪法正文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具有普遍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阶段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具有"中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承接前两者,构成"八二宪法"的规范结构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的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延续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又立足当下,从绝对的"公有制"改造变迁为"公私二元"并存。这一转变也符合中国历史上"公私"观念的变迁,即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都形成了一种容纳万民之私的"公"之观念,这也成为"八二宪法""公私二元"的思想基础。"八二宪法"便是对改革以来"公私二元"结构的规范体现,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范特征。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 2018,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与方法:“变迁社会”宪法理论建构的必要性
二、作为“八二宪法”规范结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公私二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使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实现:民主化与规范化
(一) 国家组织层面的民主建构:“公”的民主化
(二) 基本权利和国家目标条款:“公”的规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治与法律的耦合结构:党内法规的社会系统论分析[J]. 张海涛. 交大法学. 2018(01)
[2]法治国的宪法内涵——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J]. 李忠夏. 法学研究. 2017(02)
[3]政治代表概念的源流——兼论我国宪法的代表结构[J]. 刘刚. 中国法律评论. 2016(04)
[4]多元一统的政治宪法结构——政治宪法学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建[J]. 张龑. 法学研究. 2015(06)
本文编号:3452897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 2018,36(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与方法:“变迁社会”宪法理论建构的必要性
二、作为“八二宪法”规范结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公私二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使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双重实现:民主化与规范化
(一) 国家组织层面的民主建构:“公”的民主化
(二) 基本权利和国家目标条款:“公”的规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治与法律的耦合结构:党内法规的社会系统论分析[J]. 张海涛. 交大法学. 2018(01)
[2]法治国的宪法内涵——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J]. 李忠夏. 法学研究. 2017(02)
[3]政治代表概念的源流——兼论我国宪法的代表结构[J]. 刘刚. 中国法律评论. 2016(04)
[4]多元一统的政治宪法结构——政治宪法学理论基础的反思与重建[J]. 张龑. 法学研究. 2015(06)
本文编号:3452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45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