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大监督权法制之完善
发布时间:2021-11-20 23:3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人大立法权与监督权等权力研究既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又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要求。但是人大在依法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往往重立法权而轻监督权,导致人大监督权相对于人大其他权力而言,理论上还缺乏系统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实践中又存在着监督不力,监督“缺位”、“错位”、“越位”的困境。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背景下,对人大监督权进行的理论研究。本文首先从人大监督权的概念辨析、内在规定性、外在表征等角度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大监督权来源于人民权利,体现了“以权利制约权力”,同时人大监督权具有国家职权性,体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鉴于人大监督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代表人民行使的监督制约国家权力的一项国家职权,一方面需要保障人大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形成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另一方面,又需要对人大监督权本身的监督,这就离不开法律的科学规制,需要“以法律制约权力”,故本文第二部分系统论述并深刻审视了人大监督权的法律规制,并在第三部分针对我国人大监督权法制的不足,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本文的亮点在于认为人大监督权是集“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人大监督权之基本理论
1.1 人大监督权辨析
1.2 人大监督权之内在规定性
1.3 人大监督权之外在表征
第二章 人大监督权之法律规制及其审视
2.1 《宪法》——规制人大监督权之根本法法源
2.2 组织法——人大监督权宪法规范之具体化
2.3 《监督法》——人大监督权法律规制之专门化
第三章 人大监督权法制之完善
3.1 监督主体之完善
3.2 监督对象之完善
3.3 监督责任之完善
3.4 监督程序之完善
3.5 有效对接不同特性法律,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监督法》:治道变革新起点[J]. 毛寿龙. 中国改革. 2006(10)
[2]论听证制度在地方人大工作中的应用(上)[J]. 陈洪波,沈斌. 楚天主人. 2006(09)
[3]监督法:二十年磨一剑[J]. 曾金胜. 人民论坛. 2006(18)
[4]公共权力、公共责任与限权问责[J]. 秦晖.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3)
[5]谈人大监督的程序和规则[J]. 马家圣. 人大研究. 2006(05)
[6]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J]. 张建红. 人大研究. 2006(04)
[7]完善人大制度 提高执政能力[J]. 刘绍春. 学术论坛. 2006(04)
[8]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创新[J]. 汪中山. 中州学刊. 2006(02)
[9]加强人大监督亟需程序支持[J]. 蔡定剑. 人民论坛. 2006(05)
[10]立法听证普及化的路径选择[J]. 林龙. 浙江人大. 2005(11)
硕士论文
[1]人大监督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D]. 李昌庚.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全国人大监督机制研究[D]. 赵喆.中国政法大学 2005
[3]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研究[D]. 孙光坤.大连理工大学 2004
[4]论人大监督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韩裕庆.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对地方人大监督职能的法律思考[D]. 叶江虹.苏州大学 2003
[6]透析人大监督[D]. 彭诗升.中南大学 2002
[7]论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D]. 孙菊.延边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0830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人大监督权之基本理论
1.1 人大监督权辨析
1.2 人大监督权之内在规定性
1.3 人大监督权之外在表征
第二章 人大监督权之法律规制及其审视
2.1 《宪法》——规制人大监督权之根本法法源
2.2 组织法——人大监督权宪法规范之具体化
2.3 《监督法》——人大监督权法律规制之专门化
第三章 人大监督权法制之完善
3.1 监督主体之完善
3.2 监督对象之完善
3.3 监督责任之完善
3.4 监督程序之完善
3.5 有效对接不同特性法律,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监督法》:治道变革新起点[J]. 毛寿龙. 中国改革. 2006(10)
[2]论听证制度在地方人大工作中的应用(上)[J]. 陈洪波,沈斌. 楚天主人. 2006(09)
[3]监督法:二十年磨一剑[J]. 曾金胜. 人民论坛. 2006(18)
[4]公共权力、公共责任与限权问责[J]. 秦晖.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03)
[5]谈人大监督的程序和规则[J]. 马家圣. 人大研究. 2006(05)
[6]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J]. 张建红. 人大研究. 2006(04)
[7]完善人大制度 提高执政能力[J]. 刘绍春. 学术论坛. 2006(04)
[8]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制度创新[J]. 汪中山. 中州学刊. 2006(02)
[9]加强人大监督亟需程序支持[J]. 蔡定剑. 人民论坛. 2006(05)
[10]立法听证普及化的路径选择[J]. 林龙. 浙江人大. 2005(11)
硕士论文
[1]人大监督制度的若干问题思考[D]. 李昌庚.南京师范大学 2005
[2]全国人大监督机制研究[D]. 赵喆.中国政法大学 2005
[3]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研究[D]. 孙光坤.大连理工大学 2004
[4]论人大监督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韩裕庆.南京师范大学 2004
[5]对地方人大监督职能的法律思考[D]. 叶江虹.苏州大学 2003
[6]透析人大监督[D]. 彭诗升.中南大学 2002
[7]论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D]. 孙菊.延边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508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508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