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发布时间:2017-05-09 05:48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迁徙自由权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迁徙自由权是人的本能权利,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国际性人权文件所确立,也为该权利的实现建立了配套的制度。然而我国公民还没有迁徙自由的权利,这是历史的产物,现行的宪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都没有确立迁徙自由的原则,一些制度的设计也违背了迁徙自由。随着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和法制国家的建设,限制迁徙自由权已经不合时宜,确立该权利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这也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在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权上还存在较大争议和诸多问题。长期存在我国公民思想中的一些错误想法使得人们对自由迁徙产生了一种排斥的心理,迁徙自由并不得到认同;迁徙自由的法律体系未建立,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该项权利,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缺少宪法依据,也缺乏与该项权利配套的具体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迁徙自由权在我国处于法律真空状态。同时,现行的一些制度严重阻碍了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实现,特别是户籍制度和户籍配套制度,这是阻碍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附着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上的利益是实现我国迁徙自由权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利益差距继续存在就很难实现自由迁徙,不能有效保障该项权利。 在实现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复杂曲折的道路,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实现的,其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分阶段有步骤的进行才是合理正确的,我国在此问题上要借鉴先进国家的立法规定和制度设计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现迁徙自由权。在立法上,建立健全迁徙自由权的法律体系,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对迁徙自由权做出一般性的规定,为迁徙自由权提供宪法基础,同时建立该权利配套的法规、条例等依据;制度构建上,尤其是户籍及相关制度,可以借鉴美国、法国、泰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简化我国的户籍功能,户籍仅仅作为统计人口的方式,不再有其它的用途,并且废除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单一的户籍制度,更重要的是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 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等这些制度都与户籍制度相联系,这些利益在不同地区有较大的差异性,阻碍了迁徙自由权的有效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剥夺与户籍相挂钩的利益,逐步实现不同地区在这些利益上的一致性和均等化,保障迁徙自由。最后建立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为迁徙自由权的实现提供宪法救济。
【关键词】:迁徙自由 基本人权 户籍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1
【目录】:
  • 目录3-4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一、迁徙自由权概述9-14
  • (一) 迁徙自由权的含义及属性9-11
  • (二) 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的演变11-14
  • 二、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实现的条件14-20
  • (一) 理论依据14-16
  • (二) 现实基础16-20
  • 三、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实现的障碍20-27
  • (一) 思想障碍20-22
  • (二) 立法障碍22-23
  • (三) 制度障碍23-27
  • 四、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权的构建27-35
  • (一) 思想纠正27
  • (二) 立法完善27-30
  • (三) 制度构建30-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千帆;流浪乞讨人员的迁徙自由及其宪法学意义[J];法学;2004年07期

2 梁凯昕;;论迁徙自由及其在我国的实现[J];法制与社会;2008年22期

3 柴文东;;对我国确认公民迁徙自由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4 刘昭麟;;论我国迁徙自由权的变迁[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5 孔慧娟;;中国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宪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25期

6 张风华;;试论迁徙自由权的历史演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7 金雪花;;我国公民迁徙自由法律制度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8 胡绵娓;迁徙自由的法律溯源[J];经济师;2005年02期

9 彭水兰;我国公民迁徙自由实现的障碍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10 单文杰;;宪法司法化的再反思——从“宪法司法化第一案”被废止谈起[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51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e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