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法律的空间属性

发布时间:2022-01-21 16:27
  通过认知空间、自然地理空间、社会空间三种空间类型证成法律的空间属性。在法律认知空间中从法律意识的内外部视角出发把地方感与空间感作为法律的社会心理结构,在自然地理空间中从舞台到角色转变的生态法学、历史—时间的研究方法呈现着法律的自然空间属性,在社会空间中空间梯状结构下的强定义和弱定义空间、去空间化与再空间化的法律结构制度运行以及对于法律的空间结构描述表明了从形式到实质,从静态到动态的社会空间理论矩阵的流变模式。这种动态生成模式在法律的历史分析与空间功用分析对比下更加明显,法律空间分析强调着开放性、动态性与未来性。而以上法律的空间类型的探讨为法律与空间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法律与空间的静态关系通过线性时间、空间关系与方法的模式对两者可还原的物性关系做出描述。而在质性、力与量差语境下的法律呈现出从法律本质、批判到法律生成路径的动态图景。法律的空间分析不单具有法律本体论的功能而且具有方法属性,后学科的法学研究、法学研究中的批判知识风格、法律研究中空间透镜就是这种方法属性的极好诠释。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法律的空间属性


空间感与地方感

中国法学,锚点,资料来源,新探


图 1-3 东南中国与西北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比较资料来源:转自王勇.《没有锚点的中国法学—河陇地区作为中国法学运思的历史文化地理锚点》图 1-4 苏炳奇文明“多区系”说资料来源: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新探,资料来源,法律意识,认知空间


-28-图 1-4 苏炳奇文明“多区系”说资料来源: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本章小结本章从空间类型中的认知空间和自然空间出发探讨其与法律之关系,在认知空间一节中从内部与外部的双重视角来论述法律意识,并进一步追问在现代性视域下的空间流动与“站点”需求下这种法律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即“空间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律地理学:渊源、现状与展望[J]. 朱垭梁.  学术论坛. 2017(02)
[2]生成、强度与贯通性的沟通:德勒兹与道家思想的跨文化对话[J]. 姜丹丹.  文艺理论研究. 2017(03)
[3]法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 谭俊.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7(02)
[4]感知的程序正义——主观程序正义及其建构[J]. 郭春镇.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7(02)
[5]论时空建构下的两对人权范畴[J]. 刘志强.  法学评论. 2017(01)
[6]“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与空间生产[J]. 程中兴.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7]没有锚点的中国法学——河陇地区作为中国法学运思的历史文化地理锚点[J]. 王勇.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6(01)
[8]区域法治协同发展的复杂系统理论论证[J]. 张丽艳.  法学. 2016(01)
[9]房产对中国人有多重要——幸福研究的法政策运用[J]. 赵雷.  法律和社会科学. 2015(01)
[10]法律中的空间现象研究[J]. 朱垭梁.  湖北社会科学. 2015(08)



本文编号:3600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600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b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