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与德性 ——张君劢宪政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5 21:37
张君劢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相应的必然是宪政专家。宪政思想是张氏思想的起始点,也是张氏思想的落脚点。忽视或者轻视宪政思想,就无法懂得其问题意识,最终可能迷失在张氏浩瀚的思想海洋中。政治迫使他面对宪政,哲学则要他探询宪政。政治与哲学共同注目宪政意味着宪政与德性关联紧密。1906年,张君劢的第一篇作品《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表达了要立宪不要革命的看法,对清末立宪与革命之争作出了独特回应。次年,张氏撰写《论今后民党之进行》隐微的谈论了“立宪”别样含义,它具有民主底色,开明专制的面相,以便培育国民政治德性,是一张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药方”。匆忙的辛亥革命使民国政体组织成为首要问题。袁世凯的威权政治压制了政体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袁氏去后,智识人提倡联邦制。张君劢著文《联邦十不可》(又名《省制余议》)反对联邦制,并将民元年草就的《省制条议》发表,详细阐发替代联邦制的政体模式。张氏倾心的单一制促使他侧身段祺瑞政府谋求国权和统一,结果成为军阀派系斗争的牺牲品,他希冀的宪政建设遂被搁置。张君劢只能“治国先治己”。1919年,张君劢陪同梁启超巡游欧洲,对德国哲人倭伊铿一见倾心,留在耶纳大学学习哲学,同...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可能的意义
1.2 尝试的方法
1.3 基本的内容
2 立宪与省制
2.1 “立宪”的隐微与显白
2.1.1 为什么是穆勒,而不是洛克
2.1.2 “作”的含义:译还是著
2.1.3 从“代议制”到“立宪”的转换
2.2 立宪的“药方”
2.2.1 立宪的民主底色
2.2.2 开明专制的面相
2.2.3 古典与现代之间的“药方”
2.3 反对联邦制
2.3.1 联邦十不可
2.3.2 建构还是进化
2.4 《省制条议》:联邦制的替代品
2.4.1 条议的精神
2.4.2 条议的内容
3 政治德性与自由教育
3.1 在哲学与革命之间
3.1.1 “跳到哲学”
3.1.2 观察革命
3.2 宪法与德性
3.2.1 “人民的喝彩”:建国基础与政体构造
3.2.2 政治决断:直接民主制与总统
3.2.3 提高国民政治品格
3.3 《国宪议》:相对宪法与政治教育
3.3.1 联邦制的真意
3.3.2 假总统与真议会
3.3.3 “养育”人民
3.4 人生观:宪政的栖息之地
3.4.1 “人生观”的问题意识
3.4.2 人生观、教育与宪政
3.5 自由的“新路”
3.5.1 夭折的自由教育
3.5.2 《政治典范》的典范意义
3.5.3 “新路”
4 民族国家的宪政形态
4.1 国家哲学
4.1.1 黑格尔的启示
4.1.2 天下观的危害
4.1.3 何谓国家哲学
4.1.4 张氏国家哲学
4.2 民族精神与现代国家
4.2.1 破碎的正义与民族精神的复兴
4.2.2 新文化与精神自由
4.2.3 民族国家:法律公器与道德载体
4.3 修正的民主政治
4.3.1 民主还是独裁
4.3.2 何种民主
4.3.3 修正民主:从议会政治到均衡政体
4.4 推动宪政
4.4.1 反对党治,倡导民主
4.4.2 宣扬人权,奠基宪政
5 民主宪政与儒家传统
5.1 宪政的意蕴
5.1.1 宪政的条件与目的
5.1.2 宪政的内部构建
5.1.3 宪政的实施
5.2 民主:意义与实践
5.2.1 民主的张力:平等与自由
5.2.2 “第三种方式”的民主
5.2.3 “进化式的革命(Evolutionary Revolution)”
5.3 民主宪政的道德基础
5.3.1 民主宪政与个性主义
5.3.2 从道德主体转出政治主体
5.3.3 新时代的新德性
5.4 新儒家政治哲学
5.4.1 会通的德治与缺失的法治
5.4.2 德法并用的新儒家政治哲学
6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末立宪思潮的发展轨迹[J]. 卞修全.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2]近代中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J]. 萧功秦. 战略与管理. 1997(04)
本文编号:3627311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可能的意义
1.2 尝试的方法
1.3 基本的内容
2 立宪与省制
2.1 “立宪”的隐微与显白
2.1.1 为什么是穆勒,而不是洛克
2.1.2 “作”的含义:译还是著
2.1.3 从“代议制”到“立宪”的转换
2.2 立宪的“药方”
2.2.1 立宪的民主底色
2.2.2 开明专制的面相
2.2.3 古典与现代之间的“药方”
2.3 反对联邦制
2.3.1 联邦十不可
2.3.2 建构还是进化
2.4 《省制条议》:联邦制的替代品
2.4.1 条议的精神
2.4.2 条议的内容
3 政治德性与自由教育
3.1 在哲学与革命之间
3.1.1 “跳到哲学”
3.1.2 观察革命
3.2 宪法与德性
3.2.1 “人民的喝彩”:建国基础与政体构造
3.2.2 政治决断:直接民主制与总统
3.2.3 提高国民政治品格
3.3 《国宪议》:相对宪法与政治教育
3.3.1 联邦制的真意
3.3.2 假总统与真议会
3.3.3 “养育”人民
3.4 人生观:宪政的栖息之地
3.4.1 “人生观”的问题意识
3.4.2 人生观、教育与宪政
3.5 自由的“新路”
3.5.1 夭折的自由教育
3.5.2 《政治典范》的典范意义
3.5.3 “新路”
4 民族国家的宪政形态
4.1 国家哲学
4.1.1 黑格尔的启示
4.1.2 天下观的危害
4.1.3 何谓国家哲学
4.1.4 张氏国家哲学
4.2 民族精神与现代国家
4.2.1 破碎的正义与民族精神的复兴
4.2.2 新文化与精神自由
4.2.3 民族国家:法律公器与道德载体
4.3 修正的民主政治
4.3.1 民主还是独裁
4.3.2 何种民主
4.3.3 修正民主:从议会政治到均衡政体
4.4 推动宪政
4.4.1 反对党治,倡导民主
4.4.2 宣扬人权,奠基宪政
5 民主宪政与儒家传统
5.1 宪政的意蕴
5.1.1 宪政的条件与目的
5.1.2 宪政的内部构建
5.1.3 宪政的实施
5.2 民主:意义与实践
5.2.1 民主的张力:平等与自由
5.2.2 “第三种方式”的民主
5.2.3 “进化式的革命(Evolutionary Revolution)”
5.3 民主宪政的道德基础
5.3.1 民主宪政与个性主义
5.3.2 从道德主体转出政治主体
5.3.3 新时代的新德性
5.4 新儒家政治哲学
5.4.1 会通的德治与缺失的法治
5.4.2 德法并用的新儒家政治哲学
6 余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清末立宪思潮的发展轨迹[J]. 卞修全.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2]近代中国人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历史后果[J]. 萧功秦. 战略与管理. 1997(04)
本文编号:3627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62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