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人权克减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12:04
本文关键词:公职人员人权克减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权力组织是由个人组成。限制公权力以及促进其宗旨实现之问题,当然关涉其成员的权利、义务——或言之,当公权力于法律规范中运行并受其规制,其成员权义结构呈现一定特征。公职人员是由公法授权参与支配公共利益,并履行法定公共职责与勤务义务的个人。基于公职人员之特殊职责、义务由公法设定,其具体人权或公民权相形于一般公众有所克扣和减损。 本文以法学理论、法律克减规范为根据,依国际公约确认的人权蓝本之谱系论述权利克减之具体内容,并就克减处分之救济路径开列共通经验。公法契约的基本伦理、权力关系理论、法益衡量理论是为权利克减之重要理论基础。公法契约之基本伦理系从管控公权并设定公职身分义务、保障公众人权之维度提出。权力关系理论之一般权力关系语境中,宪法权利受到宪法自身以及法律的限制;特别权力关系语境中,于科层体系内以服不定量勤务为由对公职人员基本权利予以克减。笔者主张,基于公职人员之公法契约义务及身分属性对其权益予以克减,应在不违反一般权力关系语境中的宪法权利保障精神,并根据宪法授权依法律规范为之,始能获得适宪性与合法性。法益衡量理论之提出,着重于在立法、法律适用层面对公职人员权益与公众权益之冲突予以衡量,并作出必要限度的、正当合理的让步。为辅证克减问题之实在性,克减规范概括特征之实证分析,强调对公职人员之身分行为予以界分:基于其人权或公民权主体地位,对与公职身分影响无涉之私人行为权益予以保障;又因其居于公法规定之地位,身分之义务性卓著——公职人员法、公职人员伦理法、反腐败法以职责和义务性规范为主体,,强调权责一致,应当依法对可能滋生不当身分影响之行为自由予以适当规制。 具体人权克减是本文着墨较为铺张的部分。于经济和社会权利、政治权利、个人尊严权益等人权谱系下,分类探讨公职人员特定权益克减的理由、意义、必要性、适当限度、衡量规则等,并辅以规范分析、司法判例评述来回答具体“怎样克减”的问题,从而归纳一般克减经验。经济和社会权利方面,公职人员之自由从业权、经济保障权、经济罢工权等权利克减问题是为探讨重点;政治权利方面,表达自由、和平集会与结社自由等权利克减是主要构成内容;于人格尊严权益克减部分,笔者提出公职人员隐私、名誉等权益与公众的主观公权利、宪法监督权之冲突问题,以及良知信仰自由与公职伦理冲突之问题,并对此等冲突予以解构。此外,克减处分争议及其审查问题探讨之目的一方面指向克减的必要性、正当性、适当性,另一方面亦指涉克减措施之外部制约与监督体系功能。笔者以为,唯有可能获得救济之权益,方具有实在性,所谓的“权利克减”亦是建立于实在的权益之中,无权益即无克减;唯有于健全的人权保障制度体系中,任何利益处分所引起的争议,均可诉诸有效之救济路径。这亦是笔者取一定篇幅,镶嵌克减处分争议之审查问题于论题探讨中的重要理由。 基于以上探讨,本文指出当今中国公职人员的经济和社会权利、政治权利、个人尊严权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并就特定聚讼话题与困境提出法治进路与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公职人员 人权 宪法权利 限制 克减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导论13-35
- 一、 论题源起14-18
- 二、 论题意义与目标18-21
- 三、 论题语词界定21-25
- 四、 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25-27
- 五、 研究综述27-32
- 六、 主观限制32-35
- 第一章 克减理据35-60
- 第一节 公法契约基本伦理36-47
- 一、 人权:权利本位之价值维度36-39
- 二、 身分:义务重心之逻辑维度39-44
- 三、 伦理:契约之上的克减主张44-47
- 第二节 权力关系理论47-51
- 一、 一般权力关系语境中的克减理由47-49
- 二、 特别权力关系语境中的克减理由49-51
- 第三节 法益的衡量理论51-60
- 一、 法益衡量之学理概说51-54
- 二、 克减指涉之衡量关系54-57
- 三、 衡量与克减共通语法57-60
- 第二章 克减规范法律渊源之概述60-85
- 第一节 人权公约指涉61-67
- 一、 人权法律维持机制的普遍性与相对性62
- 二、 非歧视原则与身分辨识主义双重认证62-63
- 三、 “平等的自由、差别原则”一体两面63-64
- 四、 节制公权:克减约束以及克减准许64-67
- 第二节 内国公法指涉67-74
- 一、 公职人员人权克减规范之文本范畴67-71
- 二、 克减规范设定的限度、宗旨和目的71-72
- 三、 利益冲突中的规范性身分关联辨识72-74
- 第三节 文本规范之双重身分维度与界分74-85
- 一、 公民身分与公职身分75-81
- 二、 身分行为界分之范式81-83
- 三、 范式基准之克减总则83-85
- 第三章 经济和社会权利克减85-112
- 第一节 权利称谓及其范畴86-89
- 第二节 关涉其人权属性之论辩89-95
- 一、 权利属性质疑与概括共识89-93
- 二、 论辩之于权利克减的启示93-95
- 第三节 具体权益克减95-109
- 一、 克减主张之理论准据96-97
- 二、 规范透视及现实勾连:从业自由、经济保障与经济罢工97-109
- 本章小结109-112
- 第四章 政治权利克减112-143
- 第一节 表达自由113-125
- 一、 表达自由之边界113-118
- 二、 克减之基本规则118-123
- 三、 小结123-125
- 第二节 和平集会与结社自由125-143
- 一、 至关重要的默许126-128
- 二、 公共意见行动表达:和平集会128-133
- 三、 联合的政治艺术:政党结社及泛政治社团133-141
- 四、 小结141-143
- 第五章 关涉个人尊严权益之克减143-179
- 第一节 私生活、名誉(荣誉)权益144-163
- 一、 名誉(荣誉)及隐私权益之基本问题145-150
- 二、 克减之概括因由:主观公权利功能与宪法监督150-154
- 三、 克减之法则与实践154-162
- 四、 小结162-163
- 第二节 良知与宗教自由163-179
- 一、 何谓“良知与宗教自由”165-167
- 二、 克减之正当性基础:政教分离的原则167-172
- 三、 克减规范分析172-174
- 四、 事实之涵摄:个案衡量之经典174-176
- 五、 小结176-179
- 第六章 克减处分争议之审查179-203
- 第一节 关键问题与重要关系179-187
- 一、 何谓克减处分179-181
- 二、 公权力组织与其成员的关系181-187
- 第二节 审查之基本模式187-203
- 一、 基本审查模式界定188-189
- 二、 审查模式范例比较与共通性揭示189-203
- 第七章 中国之相关问题203-234
- 第一节 公职人员权益问题概况204-210
- 一、 经济和社会权益问题204-208
- 二、 政治权益与自由问题208-210
- 第二节 当今法治语境之聚讼问题210-234
- 一、 经济保障权:薪酬、退休双轨制之究问与解路210-218
- 二、 关涉隐私权、名誉权克减之策略218-226
- 三、 克减处分争议审查困境之出路226-234
- 省察与余论234-239
- 一、 省察234-236
- 二、 余论236-239
- 参考文献239-260
- 一、 著作类239-249
- 二、 论文类249-255
- 三、 案例、法律文本及网络资源索引255-260
- 在读期间所发表论文260-261
- 后记261-26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作才;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公职人员人权克减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3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373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