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论宪法法律至上

发布时间:2017-08-04 15:42

  本文关键词:论宪法法律至上


  更多相关文章: 宪法法律至上 法律方法 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往往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为我国的法治建设设置了许多藩篱。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在法治理念建设的层面上,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在“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无疑成为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契机。宪法法律至上具有显著的非人格化、终极的理想性的特征。宪法法律至上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法治理念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发展。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虽然意义重大,但是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法律的必要性是宪法法律至上的前置性的问题。我们一些人,尤其是法律人经常把法律的存在作为一种当然如此的定位。但一些西哲却很少对于“法律本来就是,或应该是良好社会中人类不可或缺的东西”这类论述给予良好的评价。宪法法律的存确实不是与生俱来,但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作为法律发源地的西方所面临的法律危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权威不可避免的会与国家的权威发生一定的冲突。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深入,“行政国家”的逐步强化,宪法法律对于国家的制约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宪法法律至上的实现对于社会道德的重新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宪法法律至上的实现面临着一些困难。一方面是法学理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解构。这主要是包括后现代法学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解构、现实主义法学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机构,以及法律社会学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解构。另一方面,司法哲学的失衡对于社会主义法治也具有一定的解构作用。 宪法法律至上的实现。首先是要获得法律思维上的支撑,注意革命思维向法律思维的转变。法律思维的视角的界定,要以通过见死不救罪名的设立与否予以体现。其次,宪法法律至上的实现要获得法律解释学的支撑,法律解释学的运用对于目前的司法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律方法的具体应用是以荷兰“电力案”为例加以阐述。最后,宪法法律至上的实现要获得中国法律文化本土资源的支持。
【关键词】:宪法法律至上 法律方法 法律文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导言9-10
  • 一、宪法法律至上的涵义、特征10-17
  • (一) 宪法法律至上的涵义10-14
  • (二) 宪法法律至上的特征14-15
  • (三) 中西法治理念的异同15-17
  • 二、宪法法律至上的必要性、意义17-22
  • (一) 法律的必要性及西方法治危机分析17-19
  • (二) 法律与国家的衡量19-21
  • (三) 宪法法律至上的树立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重新架构21-22
  • 三、宪法法律至上面临的困难22-27
  • (一) 法学理论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解构22-24
  • (二) 司法哲学的失衡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的解构24-27
  • 四、宪法法律至上的实现27-38
  • (一) 法律思维对于宪法法律至上的支撑27-29
  • (二) 法律方法对宪法法律至上的支撑29-32
  • (三) 中国法律文化本土资源对宪法法律至上的支撑32-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文显;法律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05期

2 陈金钊;;法官司法的克制主义姿态及其范围[J];法律方法;2008年00期

3 寺田浩明,潘健;清代民事审判与西欧近代型的法秩序[J];中外法学;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620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620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b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