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本文关键词:诽谤罪、批评权与宪法的民主之约
【摘要】:公民批评屡屡引发诽谤罪公诉案件,暴露了批评权利的法律困境。这一困境并非由于刑法第246条诽谤罪违反宪法或者抵触宪法第41条有关批评权利的规定,而是由于在制度规定上一些关键表述含糊笼统,界限不清;司法体制的不完善为这些缺陷被利用提供了条件,导致诽谤罪的滥用。在这些因素背后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制度运行过程中欠缺对宪法批评权利的价值关怀。为了保障公民的批评权利,应对有关规定予以严格解释,降低诽谤罪追诉的不确定性;改革司法体制,加强程序制约,防止诽谤罪的滥用。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诽谤罪 名誉权 批评权 民主之约
【分类号】:D921;D924.3
【正文快照】: 最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重庆市彭水诗案、山西省薛志敬案、《法人》杂志社朱文娜案、四川省邓永固案、内蒙古吴保全案、河南省王帅案、山东省曹县青年发帖案、宁夏王鹏案等。这些案件的结局不尽相同,但是有两个特点是一样的:都与批评国家机关或国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延军;;地方“一把手”不可公器私用违法止“谤”——评山西稷山“诽谤”案的侦检审[J];法学;2007年06期
2 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兼论司法法之存在及其合理性[J];法学;1997年03期
3 唐煜枫;;论诽谤罪成立之宪法限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蒋熙辉;刑法解释限度论[J];法学研究;2005年04期
5 白建军;;刑法分则与刑法解释的基本理论[J];中国法学;2005年04期
6 陈珊珊;;论诽谤罪的价值抉择与检验逻辑——以彭水诗案为发端[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01期
7 何家弘;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之我见[J];政治与法律;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志勇;;人与制度关系的哲学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颜运秋;陈健誉;;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6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7 喻小龙,陈燕;论新闻侵权的形式和预防[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郑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章建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徽政治生态建设[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汤俪瑾;;论政府诚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辉;;伦理视野下的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孔毅;;儒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伦理思想及其启示[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廖加林;;公私观念与公德、私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王淑芹;;博弈均衡理论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庞永红;;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制度伦理建设[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7 王芳;;浅论冯友兰“道德境界说”与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建构[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8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靳凤林;;简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特殊性[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乔法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新途径[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领伟;保险公司风险处置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兴良;法律解释的基本理念[J];法学;1995年05期
2 陈兴良;入罪与出罪:罪刑法定司法化的双重考察[J];法学;2002年12期
3 郭延军;;地方“一把手”应认真看待公民宪法权利——评秦中飞编发短信被拘案的起落[J];法学;2006年11期
4 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兼论司法法之存在及其合理性[J];法学;1997年03期
5 陈兴良;罪刑法定的当代命运[J];法学研究;1996年02期
6 钱舫,秦思剑;诽谤罪与名誉权的刑法保护[J];中外法学;1996年02期
7 侯国云;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几个疑难问题[J];中国法学;2003年01期
8 陈斯喜;论立法解释制度的是与非及其他[J];中国法学;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进展;死者能否作为侮辱罪、诽谤罪的对象[J];法学;1991年05期
2 高巍;;略论“人肉搜索”的刑事规制[J];法学杂志;2010年03期
3 李晓霞;;法律视角下的“人肉搜索”[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11期
4 钱舫,秦思剑;诽谤罪与名誉权的刑法保护[J];中外法学;1996年02期
5 ;“诽谤政府罪”触动了谁的神经[J];法律与生活;2009年09期
6 ;辱骂同学是否违法[J];科学24小时;2003年11期
7 潘家永;辱骂同学是否属于违法[J];少年天地(初中);2003年09期
8 蒋毅;梁经顺;;试论诽谤罪的立法完善[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郭兴利;;兰考县委书记状告上访农民案的法理反思[J];理论学刊;2007年02期
10 马国英;;政府应宽容对待“名誉侵权”[J];决策导刊;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勇;;我国体育新闻侵权诉讼评述[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周庭芳;;几件科技界“名誉权”侵权案的思考——试述科技界与法律界需要沟通[A];中国航海学会1994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1994年
3 王占洲;;针对刑法第388条的几点修改建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4 吴飞;;新闻媒体应该享有这样的特权吗? 《纽约时报》诉沙利文一案剖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雷丽莉;;从范曾名誉权案看名誉侵权的构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连相如;;摄影记者应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作品[A];新阶段新路子——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5年
7 ;案例研讨二: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诉浙江省饭店业协会名誉权纠纷[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孙长柱;王春艳;庞玮;;国家工作人员商业贿赂犯罪现状与防范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陶汝信;;和风细雨 巧妙疏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10 王霁虹;薛雯;;从金光集团与浙江省饭店业协会的名誉权纠纷案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与发展[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欣;关注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2 王松 刘振亚;法院缘何驳回李某的起诉[N];中国社会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沛霖;瑞星侵害记者名誉权 败诉后拒不道歉 海淀法院委托我报发布《公告》强制执行[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4 ;死亡公民的近亲属可否保护其名誉权[N];法制日报;2001年
5 魏永征;名誉权:法人与自然人的实质区别[N];检察日报;2000年
6 魏永征;法官告媒介侵犯名誉权这场官司打了白打[N];检察日报;2000年
7 赵兴军 本报记者 余义勇;一包白糖引发名誉权纠纷[N];四川日报;2005年
8 卜玉霞;侵犯名誉权的认定标准[N];江苏法制报;2006年
9 武志军;记者王学武诉瑞星侵害名誉权案终审宣判[N];检察日报;2010年
10 刘卉;228例媒体名誉侵权案揭示了什么?[N];检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梦;论网络诽谤的政府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万珂;新闻自由的法律保护[D];复旦大学;2006年
3 翁静晶;论中国死者名誉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陈欣;新闻报道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成晓娜;论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与立法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陈乐;新闻客观性原理的法律解读[D];复旦大学;2007年
7 胡大武;侵害信用权民事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8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王月明;中国近现代监督权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芬;诽谤罪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2 雷丽莉;诽谤除罪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林文捷;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刘群城;论国家工作人员名誉权的限制[D];南昌大学;2011年
5 金鑫;新闻侵害名誉权民事责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瀚涛;论名誉权[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吴志伟;论媒体名誉侵权诉讼的证明责任[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周丽;网络空间的名誉侵权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巍;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王静;诽谤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65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765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