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法律维度
本文关键词: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法律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国家建构 国家认同 法律维度 宪法认同 公民身份
【摘要】: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是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一项重要议题,不仅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生命和灵魂,同时更关乎现代国家建构的生死存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从“天下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转型。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审视国家认同,其面临着由压制型认同向共治型认同的转变,从意识形态化的主权认同向法律认同的转变。现代国家观念视域下的国家认同,应该是公民对国家的宪法认同、法律认同。但是在当下中国,公民对国家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主权与地缘意义上的认同,仍然没有形成一种观念、意识层面上的宪法认同、法律认同;国家认同的维系更多地依靠自上而下的强制,而非公民参与的共治。究其原因,这与封建中国的“王朝政治”观念有着紧密联系。封建中国没有“国家观念”,只有“天下观念”,“国家”等于“社会”,甚至等于“王朝”。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兴起源自于清末立宪运动,直接导致“天下观念”的解体,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主权国家观念的正式确立。之后,国家认同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在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主权国家认同下“王朝观念”的复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国民党训政时期,在此阶段“政党观念”吞噬“国家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呈现出的是“主权与地缘认同”、“同甘苦与共命运的民族感情与民族精神”以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感恩情怀”之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国家认同观念。在现代国家成立之后,无论是中华民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均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但其国家认同观念依然没有完成从形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到实质意义上的民主法治、宪法政治认同的过渡。反思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实践发现,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程中,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业已确立,主权与地缘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但“王朝观念”在主权国家认同下依然存续,传统意义上的“家天下”观念与“民主法治”观念依然进行着隐匿的斗争,主权认同与法律认同存在差度,浓厚的暴力革命观念致使国家认同观念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法律革命观念的欠缺使得中国一直未能通过完备的法权建构以凝聚人心。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观念存在如下危机,即现代中国国家认同中的“专制性”对抗“民主性”,“人治性”压抑“法治性”,国家认同依靠强制、人治单方面的推进;在政治制度建构中,对公共权力本身的监督限制不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不足,即“权力张扬”与“权利抑制”的冲突,以导致认同的形式化;从而最终形成现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形式认同”与“实质认同”的抵牾。在现代国家的视域下,中国的国家认同观念应完成从压制型的认同到共治型的认同,从主权意义上的政治认同、经济认同到宪法认同、法律认同的转变。当下中国国家认同中法律认同的转型路径选择,应当重视国家的法权建设,在硬件系统方面建设公共领域的民主商谈制度;软件系统方面应注重培育中国的宪制文化与民主政治文化。通过现代国家的法权建构,以完成现代国家对国民身份从臣民、人民到公民的再造,完成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重塑。
【关键词】:现代国家建构 国家认同 法律维度 宪法认同 公民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1;D03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5
- 一、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国家认同概述15-29
- (一) 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兴起15-21
- (二)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嬗变21-29
- 二、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法律审视29-45
- (一)“王朝观念”在主权国家认同下存续29-33
- (二)“家天下”观念与“民主法治”观念的隐匿斗争33-37
- (三) 意识形态化的主权认同与法律认同的差度37-41
- (四)“暴力革命观念”的浓厚与“法律革命观念”的微弱41-45
- 三、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危机的法律性质45-54
- (一) 国家认同中的“专制性”对抗“民主性”45-47
- (二) 国家认同中的“人治性”压抑“法治性”47-50
- (三) 国家认同中“形式认同”与“实质认同”的抵牾50-54
- 四、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转型54-59
- (一)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全球化语境现实54-56
- (二)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观念转型56-59
- 五、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法律维度再造59-72
- (一)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法律维度的意涵59-61
- (二)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法律认同转型路径61-65
- (三)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公民身份再造65-68
- (四) 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认同的中华民族重塑68-72
- 结语:我们是骄傲的中国公民72-74
- 参考文献74-82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82-83
- 后记83-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秀红;张斌;;试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对边疆稳定的意义——以新疆为例[J];民族论坛;2011年22期
2 寇新华;王帆;帕尔哈提;;提升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3 张建军;李乐;;论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J];前沿;2013年07期
4 刘洁;;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读《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J];中国投资;2013年06期
5 门洪华;;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6 涂敏霞;王建佶;萧婉玲;谢美玲;;港澳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年02期
7 李强;;通过社会建设推进国家认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05期
8 吉红立;;关于国家认同建构问题的理论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年14期
9 ;21世纪好书榜[J];书城;2005年06期
10 苏晓龙;;浅论中文语境中的国家认同[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践;;宗教的类型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2014年
2 饶印莎;;大学生国家认同对其与奥运卷入的影响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应小萍;陈午晴;王兵;王俊秀;杨宜音;;国家认同和体育观念关系初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与国家认同研究[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6 刘新利;;试论电视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7 李宜强;;对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法国与欧盟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韦磐石;赵燕;张翔;;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刘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国家认同与北京奥运会: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生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高山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力达;法国:国家认同大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难以抉择: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俄罗斯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李禹阶 向中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认同观念[N];光明日报;2011年
5 刘力达;法国移民与国家认同部“立与废”的纠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立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的国家认同及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N];北京日报;2013年
9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王超品 杨荣华;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N];云南日报;2014年
10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颖;文化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刘向东;文化多元语境下的国家认同建构[D];吉林大学;2015年
3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宁飞;民国时期河北回民的国家认同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梅永杰;公民身份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关晓琼;国家认同视域下边境教育安全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孔锦秀;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互动中的边疆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关f ;一个彝族土司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汶一凡;建国初期(1949-1957)《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报道对国家认同的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梁璐;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8 黄康;香港媒体的“国家认同”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9 王竹溪;甘南藏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10 罗秀华;巩固和提升我国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82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78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