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宪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15 00:26
本文关键词:论苏联宪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苏联宪政文化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影响中国,,历经十月革命后国共“以俄为师”、革命根据地“仿行苏宪”、新中国建国初期在“一边倒”背景下取法苏联和“全盘苏化”以及中苏关系恶化至改革开放后对移植苏联宪政文化的背离与延续等四个时期。 新中国对苏联宪政文化的移植十分广泛而深入,涉及宪法理论的传播,宪政模式的选择和宪政制度的移植等方方面面,其影响也十分深远。 苏联宪法理论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从概念入手,再渐次深入。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更好地取法苏联,中共中央邀请了一批苏联法学专家来华指导政法工作,帮助建立新式法学教育体制。来华苏联法学专家主要供职于中央国家机关和高校,他们通过担任顾问和法学教授的身份,开设宪法学讲座、直接授课和推广苏式宪法学教育体制,在传播苏联宪法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随着苏联宪法学论著论文的大量出版发行,中国学术界掀起了研究苏联宪法理论的热潮。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成为制宪权的主体,有权独立地、自主地行使制宪权。但由于当时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客观条件,故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过渡性的政权体制。随后几年,形势的急剧变化使作为临时宪法的《共同纲领》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冲突与矛盾,正式宪法的制定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最初中国共产党并不急于立宪,欲以《共同纲领》暂时替代宪法,待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改造完成后再制订新的宪法。但在斯大林制宪建议的直接推动下,毛泽东选择苏联模式,吸取其制宪经验,最终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国“五四宪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全面移植1936年苏联“斯大林宪法”。在制度移植方面,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总结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实践经验,参照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普选制度,并使之成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努力克服教条主义的错误,创造性地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的结合。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移植苏联宪政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问题。由于五四宪法存在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后来文革期间公民权利和宪法权威受到肆意践踏和破坏的局面,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中国的宪政建设可谓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苏联 宪政文化 中国 影响力 移植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1;D95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0.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9-10
- 0.1.1 选题缘起9
- 0.1.2 研究意义9-10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0-11
-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11-12
- 0.3.1 主要研究内容11-12
- 0.3.2 创新之处12
- 0.4 研究方法12-13
- 第1章 苏联宪政文化的发展与特性13-18
- 1.1 苏联法律文化的变迁13-14
- 1.1.1 苏联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13-14
- 1.1.2 苏联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终结14
- 1.2 苏联宪政文化的发展14-17
- 1.2.1 社会主义宪政文化的初步构建14-15
- 1.2.2 社会主义宪政文化在全苏联的广泛影响15-16
- 1.2.3 苏联宪政文化的域外传播16
- 1.2.4 苏联宪政文化发展的危机与停滞16-17
- 1.3 苏联宪政文化的特性17-18
- 1.3.1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17
- 1.3.2 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17
- 1.3.3 确认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7-18
- 第2章 苏联宪政文化影响中国的历史考察18-26
- 2.1 发端时期:十月革命后国共“以俄为师”18-20
- 2.1.1 孙中山“以俄为师”重释“三民主义”18-19
- 2.1.2 共产党“以俄为师”试行“苏维埃”19-20
- 2.2 奠基时期:革命根据地对苏联宪法的仿行20-23
- 2.2.1 工农民主政权时期建立苏维埃政权与效仿苏联宪法20-23
- 2.2.2 抗日民主政权和解放区人民政权时期的继承与改造23
- 2.3 高潮时期:新中国初期“全盘苏化”23-24
- 2.4 延续时期:中苏交恶后对苏宪的背离与衰退24-26
- 第3章 苏联宪法理论的传播与影响26-33
- 3.1 传播途径26-29
- 3.1.1 苏联顾问开设宪法讲座26-28
- 3.1.2 苏联教师直接传授28-29
- 3.2 重要影响29-33
- 3.2.1 苏式宪法学教育体制的推行29-30
- 3.2.2 宪法学研究的推动30-31
- 3.2.3 宪法学方法的运用31-33
- 第4章 苏联模式与五四宪法的制定33-42
- 4.1 斯大林的制宪建议33-36
- 4.1.1 鼓励开展选举与制宪33-34
- 4.1.2 敦促中国制定新宪法34-36
- 4.2 毛泽东的模式选择36-41
- 4.2.1 为何选择苏联模式36-37
- 4.2.2 如何借鉴苏联模式37-39
- 4.2.3 参照苏联全民讨论经验39-41
- 4.3 斯大林宪法对五四宪法的影响41-42
- 第5章 苏联宪政制度的移植与转换42-47
- 5.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2-43
- 5.1.1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42-43
- 5.1.2 苏联的推动43
- 5.2 选举制度43-45
- 5.2.1 革命根据地的实践43-44
- 5.2.2 苏联的推动44-45
- 5.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造性转换45-47
- 5.3.1 移植中的教条主义45-46
- 5.3.2 创造性转换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乃胜;论五四宪法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对五四宪法与苏联三六宪法的比较研究[J];当代法学;2005年02期
2 刘春萍;;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影响的历时性审视[J];俄罗斯学刊;2011年04期
3 杨心宇,李凯;略论苏联法对我国法学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三十)[J];法学;2000年05期
5 蔡定剑;关于前苏联法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2)[J];法学;1999年03期
6 刘春萍;;苏联宪法学说对中国宪法学说的影响[J];北方法学;2012年04期
7 王志华;;苏联法影响中国法的几点思考[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年02期
9 孙光妍,于逸生;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J];法学研究;2003年01期
10 刘春萍;“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法学研究;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853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853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