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救助标准确立机制中的宪法监督——以“哈茨IV”案为例
本文关键词:德国社会救助标准确立机制中的宪法监督——以“哈茨IV”案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德国 “哈茨IV”法案 社会救助 审慎审查 恣意 反多数难题
【摘要】:计算机制是决定社会救济标淮幅度的关键性因素,科学的计算机制依赖于对程序、价值、利益等维度复杂的取舍,传统被认为是立法机关的专属裁量界域,法院对结果仅具有限的审查权。德国联邦宪法法院2010年初"哈茨IV"案的判决既遵循了传统对结果的审慎审查,同时又对结果产生的计算机制进行了以恣意为切入点的实质性审查,并最终以实质性审查的结论推翻了先前合理性审查的结论,判决受到民众欢迎,但也引发了权力越界的争议。
【作者单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关键词】: 德国 “哈茨IV”法案 社会救助 审慎审查 恣意 反多数难题
【分类号】:D951.6;DD911
【正文快照】: 社会救助是保障公民最低生存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决定这一制度效用的关键在于救助标准及其计算机制,其中包括意见的征询、数据的选择、计算模型的采用等。以低保救助为例,如果选择静态模型,在一个补贴金计算周期内,一旦物价上升,则意味着补贴金币面贬值;而如果选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宏伟;浅析施罗德的“新中派政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范进学;;美国宪法解释:“麦迪逊两难”之消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顾美红;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及其现代诠释[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强世功;司法审查的迷雾——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政治哲学意涵[J];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士田;二战时期德意日法西斯的矛盾[J];史学月刊;1994年01期
2 米尚志;德国利己主义泛滥[J];社科信息文荟;1994年15期
3 杨灿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财政研究;1995年08期
4 徐绣薇;德国与独联体国家经贸关系的新进展[J];国际展望;1995年18期
5 穆卓;德国重要企业家代表团在中国[J];友声;1995年06期
6 何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外交政策背景试析[J];学习与探索;1996年03期
7 薛念文;平等外交的幻想与现实——三十年代中德关系述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禹青;德国学者M·布尔一席谈[J];学海;1996年06期
9 汤国维;德国能源剪影[J];国际展望;1996年04期
10 李乐曾;德国对华政策透视[J];德国研究;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月桂;;德国的唐诗翻译和研究[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 周谊;;1870年以前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张伯海;;在德国《GEO》和《STERN》杂志专家讲课班上的致词[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巍;;德国NORIS集团新一代集中报警监控系统(N3000)[A];2005年中国广州国际海事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邵建东;;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A];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C];2001年
6 甘晓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有利于生态持续的循环经济”考察报告[A];中德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论文集)[C];2007年
7 雍毅;薛嘉;;德国电子垃圾收集、回收及再生利用政策及技术[A];中德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论文集)[C];2007年
8 朱育菁;刘波;冒乃和;陆萍;;德国食品安全监控体制及监控的运作[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Hans-Ulrich Lindenberg;;德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和结构、技术的发展[A];199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中游;德国1个农民养活130人[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房殿军;德国如何规划物流园区[N];中国交通报;2005年
3 刘柳;持续发展的德国会展业[N];中国旅游报;2005年
4 中国贸促会驻德国代表处;德国是“欧洲病夫”吗?[N];中国贸易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方笑菊;德国1/5经销店销售工作令人不满[N];中国汽车报;2005年
6 刘向;德国节能面面观[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5年
7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德国“争常” ——希望与失败共存[N];光明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方祥生;德国社会保障体制拾零[N];光明日报;2005年
9 青木;德国:想当教师不容易[N];科学导报;2005年
10 沈建亚;看德国城市交通[N];宁波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翁裕斌;德国全能金融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徐聪;德国公共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3 徐沛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邓白桦;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道刚;思想的自由与约束[D];山东大学;2005年
7 杨文俊;美德日社会保险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灏;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沛;凤凰涅i肹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庆;论德国银行监管体制与结构模式[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莹莹;1919-1933年纳粹党与德国大资本家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丽丽;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淑丽;德国比较法学纵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刘爱龙;德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庞潇;中德两国失业保险法比较之法理思考[D];山西大学;2007年
6 张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朱文俊;德国律师制度的产生与发展[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郝宁;德国新安全观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袁春旺;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金融支持[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贺红岩;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学位制度的改革[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80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88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