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惠廷顿宪法解释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09:19

  本文关键词:惠廷顿宪法解释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惠廷顿 原旨主义 宪法解释 成文宪法 人民主权


【摘要】:美国宪法制定之后,随之而来的的是如何对宪法进行适用,谁来对宪法进行解释,应当采取何种解释进路的问题。这众多问题中,宪法解释进路的研究一直是美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流派。主要的学说流派有解释主义与非解释主义;原旨主义与非原旨主义;积极主义和消极主义等。而原旨主义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学说流派,在美国宪法解释中占有重要一席。当然原旨主义在发展中也遇到了非原旨主义者的尖锐批评。20世纪末,原旨主义在非原旨主义者高歌猛进的进攻中渐处下风,渐渐失去其主流地位。惠廷顿作为原旨主义的杰出学者,对原旨主义进行了最强有力的辩白,试图扭转原旨主义的颓势。惠廷顿试图进行辩护的是一种由司法部门作为解释主体的宪法解释理论,其认为宪法作为一种成文的法律文本,对其设计的作用在于限制政府的行动。司法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施加这些限制,通过宪法解释来约束行政机关。惠廷顿指出宪法最适合根据原初意图之法理进行解释。原初意图之法理试图揭示体现于文本之中的制宪者意图,以使它们能够被用来解决现时的宪法论争。 惠廷顿对自亚历山大·比克尔以来有关宪法解释理论进行梳理,继承和发展了先前原旨主义论者如罗伯特·博克、伊利等人的思想,并对非原旨主义者的批评给予了有力回击。惠廷顿在为原旨主义辩白时重点对三个问题做出了讨论,即原旨主义解释进路的法理分析,成文宪法与原旨主义的内在关系以及人民主权与原旨主义的逻辑联系。与以往的原旨主义不同,惠廷顿的原旨主义理论更为的谦逊,开放和包容。它能将非原旨主义对原旨主义的各种质疑一一消解。惠廷顿的原旨主义是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其在解释之外提出了宪法阐释理论,并将宪法解释、宪法修改、宪法阐释联系起来,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宪法理论体系。其所提出的原旨主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缜密细致。惠廷顿原旨主义有助于阐明一系列的宪法理论问题,并为建立一个更为宏大的宪法解释理论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惠廷顿原旨主义的研究,可以对我国的宪法解释提供可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惠廷顿 原旨主义 宪法解释 成文宪法 人民主权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2
  • 1.1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9-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方法和体例安排11-12
  • 1.3.1 研究方法11
  • 1.3.2 体例安排11-12
  • 2 美国宪法解释理论12-21
  • 2.1 美国宪法解释理论的发展历程12-13
  • 2.2 宪法解释理论的主要学说流派13-16
  • 2.2.1 解释主义与非解释主义13-14
  • 2.2.2 原旨主义与非原旨主义14
  • 2.2.3 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14-16
  • 2.3 原旨主义发展的历史流变16-21
  • 2.3.1 原旨主义的历史起源16-17
  • 2.3.2 传统的原旨主义17-19
  • 2.3.3 新原旨主义19-21
  • 3 惠廷顿原旨主义的内涵解读21-25
  • 3.1 原旨主义的概念21
  • 3.2 原旨主义的特点21-22
  • 3.2.1 原旨主义的原意在于制宪时的人民公意21
  • 3.2.2 原旨主义将解释主体聚焦于司法机关21-22
  • 3.2.3 原旨主义关注概括度原则22
  • 3.3 惠廷顿原旨主义与相关概念的区别22-25
  • 3.3.1 原旨主义与意图主义22-23
  • 3.3.2 原旨主义与拟人主义23
  • 3.3.3 原旨主义与解释主义23-24
  • 3.3.4 原旨主义与保守主义、司法谦抑24-25
  • 4 内部视角的证成:原旨主义是维护成文宪法的唯一权威25-34
  • 4.1 原旨主义对美国宪法文本的界定25-27
  • 4.1.1 作为确定原则之文本25-26
  • 4.1.2 作为法律之文本26-27
  • 4.1.3 作为意图象征之文本27
  • 4.2 非原旨主义对美国宪法文本的界定及惠廷顿的回应27-34
  • 4.2.1 宪法是作为政治参照物之文本27-29
  • 4.2.2 宪法是作为期票的文本29-31
  • 4.2.3 宪法是不确定的文本31-34
  • 5 外部视角证成:原旨主义维护人民主权34-43
  • 5.1 主权概念的历史流变34-36
  • 5.1.1 主权观念的创始34-35
  • 5.1.2 主权概念的发展35-36
  • 5.1.3 主权概念的成熟36
  • 5.2 人民主权理论之重构36-39
  • 5.2.1 默示同意理论36-38
  • 5.2.2 潜在主权理论38-39
  • 5.3 人民主权的实现39-40
  • 5.4 原旨主义与人民主权的关系40-43
  • 6 对惠廷顿宪法解释进路的评析43-52
  • 6.1 惠廷顿宪法解释理论的积极意义43-47
  • 6.1.1 惠廷顿调和了原旨主义与死手理论的矛盾43-45
  • 6.1.2 惠廷顿提出了成文宪法漏洞的解决机制45-47
  • 6.1.3 惠廷顿融合了司法积极主义和司法消极主义的有益之处47
  • 6.2 惠廷顿原旨主义的缺陷47-52
  • 6.2.1 宪法的价值并非仅存在于宪法文本之中47-48
  • 6.2.2 原旨主义消解了“反多数决”难题却引发了相关问题48-50
  • 6.2.3 宪法解释主体无法完全做到去政治化50-52
  • 7 结语52-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60
  • 附录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进学;;美国宪法解释:“麦迪逊两难”之消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张翔;分权制衡原则与宪法解释——司法审查以及宪法法院制度下的经验与理论[J];法商研究;2002年06期

3 张翔;美国宪法解释理论中的原旨主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4 范进学;;美国宪法解释方法论之辨思[J];现代法学;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8808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8808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5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