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合宪性解释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05:18

  本文关键词:合宪性解释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宪法 合宪性解释 法律解释 司法审查 宪法解释


【摘要】:在我国,如何有效落实宪法,发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价值是一个深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任何法律在实施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法律解释,而对法律的解释必须符合宪法规范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法律解释的合宪性关乎一国法律体系的正义性和安定性,关乎人民能否正常地行使宪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在法治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宪性解释方法具体指在法律至少存在两种以上的解释可能之时,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应该选择其中与宪法规范相一致的那个解释。作为一种法律解释方法,合宪性解释方法并非由我国学者所创,而是来自于德国和美国等域外国家的相关法学学说。在目前的宪政体制下,我国并不存在宪法案件,在体制上也尚未设立宪法法院,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也无权对法律作宪法解释,实施宪法和解释宪法的职责主要由立法机关所承担。长期以来,这种由立法机关对宪法实施进行监督和审查的机制运行地并不理想。于是,如何更好地维护宪法权威,落实宪法规定,弘扬宪法精神,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就成了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宪法的精神和价值主要依靠普通法律的细化而得以实施,而普通法律的解释和实施必须以宪法为遵循和依归,一旦法律与宪法之间有所抵触,那么法律便有违宪而被宣告无效之虞,而这会触及到法律体系的安定性。因此,笔者认为对合宪性解释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合宪性解释方法的各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可以对我国合宪性解释理论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合宪性解释方法的内涵和性质予以界定。对学界有关合宪性解释方法性质的一些争论予以分析和归纳,同时给出笔者自己的观点,即认为合宪性解释方法是一种独立的解释方法,它的本质是法律解释而非宪法解释。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和研究合宪性解释方法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它的理论基础。笔者将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追本溯源,厘清合宪性解释方法产生、发展的历史,并归纳合宪性解释方法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正当性问题和界限问题。通过对德国、美国司法经验的考证分析,指出合宪性解释是一种沟通立法权与司法权的解释方法。司法谦抑主义是合宪性解释方法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而这种司法谦抑主义主要是由现代法治精神所蕴含的三权分立及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的理念所决定的。合宪性解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立法权和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的微妙关系,它可以有效缓和二者之间所内含的冲突与对抗的内在紧张关系,从而避免司法权对立法权的过度侵犯,它赖以存在的这些正当性基础广泛存在于各个法治国家的实践中。同时,对于合宪性解释的界限,本文将着重以立法权与司法权之间的相互平衡及制约原理为基本立足点,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合宪性解释必须符合司法谦抑原则的结论。第四部分主要从我国目前的宪政架构和法治实践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现行宪政体制下的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制度的剖析以及对我国宪法在实施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的反思,论证合宪性解释方法在我国现行宪政体制下的适用可能性问题。
【关键词】:宪法 合宪性解释 法律解释 司法审查 宪法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6
  • 一、问题的提出12-13
  • 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13-16
  • 第一章 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概念和性质16-20
  • 一、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概念16-17
  • 二、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性质17-20
  • (一) 法律解释说17-18
  • (二) 宪法解释说18
  • (三) 双重解释方法说18-19
  • (四) 笔者观点19-20
  • 第二章 合宪性解释方法的发展过程与理论基础20-26
  • 一、合宪性解释方法的发展过程20-22
  • 二、合宪性解释方法的理论基础22-26
  • (一) 立法权优先原则22-23
  • (二) 法制统一性原则23
  • (三) 法的安定性原则23-24
  • (四) 功能适当原则24-26
  • 第三章 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正当性和界限26-30
  • 一、合宪性解释方法的正当性26-27
  • 二、合宪性解释方法的界限27-30
  • 第四章 对合宪性解释方法的反思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30-36
  • 一、对合宪性解释方法的反思30-33
  • 二、合宪性解释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33-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40
  • 一、译著类37
  • 二、中文著作类37-38
  • 三、论文类38-40
  • 致谢40-41
  • 附件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卡;;条约演化解释方法的最新实践及其反思[J];法学家;2012年01期

2 陈胜辉;;浅议《劳动法》条款的解释方法[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4年12期

3 姚国建;王勇;;论陆港两地基本法解释方法的冲突与调适[J];法学评论;2013年05期

4 蒋奋;郑少尉;;DSB补贴案件报告中的文法解释方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年03期

5 林劲松;;证据真实性的回归——兼论证据概念的解释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立贤;李连春;;裁判解释方法的迷思与超越——常识主义刑法观视野下的位阶解释分析[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下册)[C];2013年

2 汪中浩;吴锡令;尚衍恒;;深层系油田的试井资料优化解释方法[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金福锦;;综合解释方法[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李世峰;罗卫;;邯邢式铁矿及围岩的电性特征和解释方法研究[A];2004年全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成果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于长春;范正国;万骏;张文斌;卢权恒;梁月明;;复杂地形条件下航空伽玛能谱解释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曹自强;张玉华;卢景美;沈野;刘学考;丁继才;李爱山;;三维可视化中平面断层解释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冀人;解释方法研究专家邓小力[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肖建国;体系解释方法在该案审理过程中的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刘振会;《裁判的方法》评介[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金钊;法官:表达对法律的忠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高红;合宪性解释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祝婷;比较法解释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王凤;系统解释方法在办理涉网刑事案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4 黄芳;民法解释方法在本科民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5 张雪莹;条约动态解释方法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胡金平;上下文解释方法在WTO争端解决中的运用[D];厦门大学;2009年

7 朱新成;萨中开发区薄差油层参数优化解释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968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68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6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