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公民社会权的可诉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1:37

  本文关键词:公民社会权的可诉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公民社会权 可诉性 国家给付义务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近代社会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自由权,已渐渐不能顺应时代要求,现代社会的人权基础,已过渡到社会权阶段。社会权,是人权的二代发展产物,其法律地位无论在中西方都十分重要。关于社会权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其中集中在社会权的可诉性问题上,关于社会权是否可诉、诉讼的途径的研究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理论中,诉权理论被解释并被广泛认可为人权理论的内涵,诉权理论写入宪法、诉权保障被国际社会承认并逐渐重视,都为诉权理论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诉权理论的发展也为社会权可诉性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使得其实现路径更具有现实可能性。此外,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专题形式讨论并明确了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以来,公共责任的法治性、公共福利的至上性被大众广泛接受并认可,关于“什么是法治国家”、“什么是责任政府”的讨论也愈演愈烈。以上理论都为本文论述的展开提供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权在中国必将获得明确认可及保障。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社会的转型,人权意识早已成为热议的话题。宪法权利的保障和落实的诉求不断加深,建立有效的社会权保障途径迫在眉睫。其中,与民生相关的社会权问题尤为突出。劳动权、受教育权、生存权等应得到哪些保障,又如何保障,各种问题尖锐突出,而公民缺乏正确合法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诉求,表达渠道的缺失使得各种敏感社会问题加剧,群体性、恶性事件频发,规范社会权保障的诸多法律徒有虚名。而民生问题是一直困扰我党及我国政府的难点,亦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社会生活中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渐渐引起学术界研究兴趣,社会权问题的研究逐渐甚至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私法意义上的社会权问题已经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如公民与用人单位的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本文将以国家给付义务为视角,主要讨论公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一意义层面的社会权,如提供就业机会是否是国家义务、提供社会救济是否政府责任、公民应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文中所研究的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社会权,既有已经经法律认可的社会权,也有应然意义上的社会权;既有宪法中确认的社会权,也有经部门法规定、细化的社会权。简而言之,本文所研究的社会权是一组权利,也是类型化的权利,是一个权利束。本文也将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权可诉性的理论论述、实践分析和制度架构。第一部分,“前言”。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现实意义及创新点等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提纲挈领。第二部分,“公民社会权可诉性的理论分析”。主要从人权理论、人权框架下的诉权理论和国家义务理论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对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以《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规范的条文条款和精神内涵为研究背景,联系诉权保障理论和国家义务理论,对社会权可诉的正当性提供坚定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公民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公民社会权从无到有的历史沿革和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立法实践考察两个方面,对社会权是否可诉进行论证,分别阐释了公民社会权从抽象的权利观念到法律确认的发展脉络和国际、区际关于社会权的立法保障,总结了国际社会关于社会权保障的有效手段,从实证角度对公民社会权的可诉性进行证成。第四部分,“我国社会权的现状和实现障碍”。主要包括我国现状和实现障碍两个部分。其中,我国现状包括立法和司法两个方面,立法现状收集了我国宪法和法律中关于社会权的规定,主要散落于宪法和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等部门法中;司法现状通过考察我国关于社会权的制度架构和司法实践中社会权案件的处理,来阐述我国社会权的具体实施情况,以说明社会权的可诉在我国的现实必要性;实现障碍主要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来为后文制度架构提供依据。第五部分,“公民社会权可诉性的实现路径”。通过对公民社会权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考察不难看出,使社会权在我国可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对他国成功经验的吸收、借鉴,对我国社会权可诉性的路径进行架构,主要包括宪法保护和行政诉讼两个视角,如经由宪法规定条文具体化、完善公益诉讼等制度,以此构建社会权可诉性的实现路径。概括来讲,公民社会权从理论上、逻辑上应当具有可诉性,国际社会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也证明其具有可行性,而我国的现状决定了其实现障碍,需要进行新的路径架构。
【关键词】:公民社会权 可诉性 国家给付义务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4
  • 1.1 关于社会权概念的分歧10-11
  • 1.2 关于社会权性质的争议11-14
  • 第二章 公民社会权可诉性的理论分析14-19
  • 2.1 人权理论14-15
  • 2.2 诉权理论15-17
  • 2.3 国家义务理论17-19
  • 第三章 公民社会权可诉性的实证分析19-25
  • 3.1 公民社会权的历史沿革19-20
  • 3.2 国际社会立法实践的考察20-25
  • 3.2.1 其他国家法20-22
  • 3.2.2 国际和区际立法22-25
  • 第四章 我国社会权的现状和实现障碍25-29
  • 4.1 我国现状25-27
  • 4.1.1 立法现状25-26
  • 4.1.2 司法现状26-27
  • 4.2 实现障碍27-29
  • 第五章 公民社会权可诉性的实现路径29-36
  • 5.1 宪法保护29-32
  • 5.1.1 我国社会权宪法保护的现状29
  • 5.1.2 我国社会权宪法保护的思路29-32
  • 5.2 行政诉讼32-36
  • 5.2.1 我国社会权行政诉讼的现状32-33
  • 5.2.2 我国社会权行政诉讼的思路33-36
  • 第六章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38
  •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38-39
  • 致谢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宏;;社会权的全面保护——从社会权的可诉性考虑社会权的全面保护[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2 陈承堂;;可诉性理论适用的中国困境及其消解——以美国的相关经验为借鉴[J];政治与法律;2013年10期

3 陈晋胜;试析行政督察行为的不可诉性[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01期

4 王伦,耿志武;行政承诺及其可诉性[J];人民司法;2002年08期

5 刘敏;论纠纷的可诉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黄晓萍,张庆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可诉性问题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许鹏;法治与法的可诉性[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管满泉;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可诉性分析[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徐敏韬;信访答复是否具有可诉性[J];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22期

10 崔自力;论法的可诉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姗;;购买性财政支出行为之可诉性援证[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柯羊兵;李军安;;论火灾认定书的不可诉性与司法审查[A];2004年湖北省消防学术论文竞赛论文集[C];2004年

3 刘晓晖;;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新路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新红;;论经济法的可诉性及其实现[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武俊;可诉性:法律文本的脉搏[N];法制日报;2000年

2 朱朝阳 刘涛;婚内借贷关系可诉性探讨[N];江苏法制报;2013年

3 刘文亚;行政审核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N];江苏经济报;2003年

4 ;震塌建筑引发法律问题有可诉性吗?[N];建筑时报;2008年

5 刘伟伟 宋拥军 山东省利津县人民法院;行政机关间的内部答复是否具有可诉性[N];人民法院报;2014年

6 邓德荣 代贞奎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前和解协议的可诉性分析[N];人民法院报;2014年

7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郝明金;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可诉性[N];人民法院报;2002年

8 湖北省汉川市人民法院 肖乐新;不履行行政调解的行为不具有可诉性[N];人民法院报;2009年

9 太原市晋源区人民法院 刘婧;国土局对土地现状的认定是否具可诉性[N];山西法制报;2014年

10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几点思考[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宝;“红头文件”的可诉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余丁;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可诉性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3 祁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款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4 都佳慧;公民社会权的可诉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5 魏来;论我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的可诉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曾练;社会权可诉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谢镭;法的可诉性之法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洋;民事纠纷可诉性分析[D];河南大学;2007年

9 赵延聪;论行业协会惩戒行为的可诉性[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陶金秋;论侵权法律适用中的双重可诉性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0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70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e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