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宪法论文 >

迁徙自由权的国家义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6:03

  本文关键词:迁徙自由权的国家义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迁徙自由权 国家义务 农民 保障机制


【摘要】:本文主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为背景,以宪法学为视角,基于农民主体的维度,从国家义务层面对迁徙自由权展开专门、系统的研究。迁徙自由权是一项综合性的宪法权利,内涵极为丰富。从形式上看,迁徙自由权具有人身自由权的属性;从实质上看,迁徙自由权具有平等权的价值追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这一进程必将涉及农民迁徙自由权的保障,尤其是其平等价值追求的实现。此外,大量的农民进城,资源如何配置,权利如何平等,秩序如何维护,如何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如何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因素,诸多问题的提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既是挑战,也是契机。迁徙自由的国家义务研究有助于因应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对实施国家战略、推进国家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从宪法理论视角对迁徙自由权的独特内涵、迁徙自由权限制的合宪性原则及违宪类型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从历史维度细心追寻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基本历程,再从国家义务层面阐述迁徙自由权保障的理论基础,进而从实践层面系统分析迁徙自由权“入宪”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障碍因素,最后提出建构中国迁徙自由权保障机制。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从宪法层面探寻迁徙自由权的独特意蕴。迁徙自由权内涵的宪法定位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从含义上看,迁徙自由权具有“二层次”:形式意义上的迁徙自由与实质意义上的迁徙自由;从性质上看,迁徙自由具有“双重性”:人身自由权与平等权。从关联度看,迁徙自由权与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其他宪法权利关系密切。第二节随即对迁徙自由权限制的合宪性作了分析。本节提出了迁徙自由权限制的合宪性原则:形式上的“特别法律保留原则”与实质上的“比例原则”。基于此原则,对违宪限制迁徙自由的类型作了进一步分析,将违宪限制迁徙自由权的国家行为分解为立法行为、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维度考察迁徙自由权的发展变迁。本章首先阐述了传统等级身份制度的瓦解,随即就迁徙自由权推动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分析。紧接着考察了现代国家迁徙自由权的保障历程,对国外农民迁徙的历程、宪法保障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初步总结了国外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基本经验。最后,对迁徙自由权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析,包括新中国的农民流迁、迁徙自由在我国的“入宪”变迁以及户籍身份制度与农民的迁徙自由等。第三章从理论层面阐述迁徙自由权国家义务的展现。基于德国宪法权利理论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将国家义务确定为尊重义务、给付义务和保护义务。首先,国家尊重义务方面,基于理论基础和宪政实践的阐述,梳理出防御权功能是立宪国家迁徙自由权的首要功能,进而提出:国家的尊重义务是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基本前提。其次,国家给付义务方面,回溯了国家给付义务的逻辑起点即“社会国原则”及其具体化的“社会权”的产生。对国家给付义务的类型如制度性给付、物质性给付、服务性给付与程序性给付四个内容进行了探讨。最后,国家保护义务方面,阐述了国家保护义务的缘起,通过对迁徙自由权的“主观权利”与“客观规范”性质的分析,得出:迁徙自由权呼唤国家保护义务,进而探讨了国家保护义务的层级体系。第四章从现实层面系统分析了我国迁徙自由权“入宪”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障碍。一是从必要性出发,人权条款解释的有限性、迁徙自由权的宪法缺位、农民身份的弱势等问题日益凸显。二是从可行性考察,有“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战略推力、有“流动规模化”奠定的事实基础、有“农民理性化”形成的主体条件。三是从障碍分析,影响迁徙自由权“入宪”的障碍因素,既有社会结构的失衡给迁徙自由权带来的抑制作用,也存在现代国家的价值追求与制度变革之间的张力关系,还有政府规制的过度扩张对政府权力有效性的减损。第五章从实现国家义务的高度提出建构中国迁徙自由权保障机制设想。本章在前述四章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遵循“发展趋势——路径选择——机制建构”的基本思路,首先阐述了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发展趋势或者说基本规律:从一元保障到三元保障,从政治保障到司法保障,从国内保障到国际保障。其次给出了中国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基本路径:包括迁徙自由的“入宪”、相关制度的“嵌入”和户籍身份制度的变革。最后是中国迁徙自由权保障机制的建构:宪法保障机制的建构、配套法律机制的落实和公民身份机制的培育。
【关键词】:迁徙自由权 国家义务 农民 保障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33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11-20
  • 二、已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20-28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28-33
  • 第一章 迁徙自由权的宪法意蕴33-66
  • 第一节 迁徙自由权内涵的宪法厘定33-45
  • 一、二层次:迁徙自由权的含义重构33-37
  • 二、双重性:迁徙自由权的宪法权利属性37-40
  • 三、关联度:迁徙自由权与相关宪法权利40-45
  • 第二节 迁徙自由权限制的合宪性研判45-66
  • 一、迁徙自由权限制的立论依据45-47
  • 二、迁徙自由权限制的合宪性原则47-59
  • 三、迁徙自由权限制的违宪类型59-66
  • 第二章 迁徙自由权的历史嬗变66-100
  • 第一节 迁徙自由权与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66-75
  • 一、传统等级身份制度的瓦解67-69
  • 二、迁徙自由权与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69-75
  • 第二节 现代国家迁徙自由权的保障75-88
  • 一、农民迁徙与迁徙自由权的宪法保障75-84
  • 二、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域外经验84-88
  • 第三节 迁徙自由权在我国的发展变迁88-100
  • 一、新中国的农民流迁:以改革开放为界线88-90
  • 二、迁徙自由权的“入宪”变迁90-93
  • 三、户籍身份制度与农民的迁徙自由权93-100
  • 第三章 迁徙自由权保障的理论基础:国家义务之展现100-125
  • 第一节 迁徙自由权的国家尊重义务101-109
  • 一、防御权功能是迁徙自由权的首要功能101-103
  • 二、国家尊重义务是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基本前提103-109
  • 第二节 迁徙自由权的国家给付义务109-118
  • 一、逻辑起点:社会法治国原则及其具体化110-111
  • 二、给付类型:迁徙自由权国家给付义务的基本内容111-114
  • 三、纵横向度:迁徙自由权国家给付义务的判别基准114-118
  • 第三节 迁徙自由权的国家保护义务118-125
  • 一、背景阐释:迁徙自由权国家保护义务的缘起118-120
  • 二、功能剖析:迁徙自由权呼唤国家保护义务120-122
  • 三、层级建构:迁徙自由权国家保护义务的体系122-125
  • 第四章 中国迁徙自由权保障的现实境遇:迁徙“入宪”之分析125-156
  • 第一节 迁徙自由权“入宪”的必要性125-132
  • 一、人权解释的限度125-127
  • 二、现实问题的凸显127-129
  • 三、农民身份的弱势129-132
  • 第二节 迁徙自由权“入宪”的可行性132-141
  • 一、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战略推力132-134
  • 二、流动规模化奠定的事实基础134-136
  • 三、农民理性化形成的主体条件136-141
  • 第三节 迁徙自由权“入宪”的障碍141-156
  • 一、社会结构的失衡对迁徙自由权制度化的抑制141-147
  • 二、现代国家的价值追求与制度变革的张力147-152
  • 三、政府规制的过度扩张对政府权力有效性的减损152-156
  • 第五章 中国迁徙自由权保障的机制建构:国家义务之实现156-195
  • 第一节 迁徙自由权保障的发展趋势156-166
  • 一、从一元保障到三元保障156-160
  • 二、从政治保障到司法保障160-163
  • 三、从国内保障到国际保障163-166
  • 第二节 迁徙自由权保障的路径选择166-179
  • 一、迁徙自由的“入宪”166-171
  • 二、相关制度的“嵌入”171-175
  • 三、户籍身份制度的变革175-179
  • 第三节 迁徙自由权保障的机制建构179-195
  • 一、宪法保障机制的建构179-185
  • 二、配套法律机制的落实185-189
  • 三、公民身份机制的培育189-195
  • 结语195-201
  • 参考文献201-218
  • 后记218-21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清单219-2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全宝;吴传毅;;城镇化视域下的迁徙自由权检视——基于农民主体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3年06期

2 韩大元;;基本权利概念在中国的起源与演变[J];中国法学;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994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anfalw/994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