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刑法规制探索
本文关键词:网络社会的刑法规制探索
【摘要】:步入21世纪,随着网络功能的转变和发展,网络社会逐渐形成。高发的、多样的、新颖的网络社会中的犯罪问题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文章通过整理我国有关网络犯罪的刑法立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考察网络犯罪问题的域外立法情况,通过比较,扬长避短,以此提出完善刑法规制我国网络社会问题的建议。首先,文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网络社会的刑法规制探索”一文选题的学术及实践意义,并对我国及国外研究进行梳理,明确文章写作的研究方法。文章的第二部分“网络社会与网络犯罪”,主要介绍了网络功能的转变促使“网络社会”产生,而在这样的网络社会中产生的犯罪问题即网络犯罪。其次,文章第三部分“我国网络犯罪刑法的立法情况”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中国大陆“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刑事相关立法规定进行梳理,第二节是发现现行刑法应对网络犯罪的不足。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计算机信息系统犯罪的立法相关规定;第二,刑法典的修正;第三,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对于规制网络犯罪的指导。我国现行刑法应对网络犯罪的不足,体现在网络犯罪频发与刑法的规制的缺场,究其刑法上的原因有立法模式上的缺憾以及一些具体规定的不足。文章中第四部分“网络犯罪的域外刑法立法考察”,主要是对美国、日本、台湾的网络犯罪立法发展和现状进行梳理,从中发现问题和闪光点。美国是先制定有关的特别法,再修改法典将其加入法典的模式,这种立法模式优点在于犯罪立法比较细致,司法实践应用方便,但容易导致冗余和杂乱;日本对刑法的修订,对保护传统法益的保护采取扩张解释的方式及保护新型法益的优点值得借鉴;而我国台湾地区的两次刑法修正,采取了专门章节规定计算机有关的犯罪的做法也值得思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刑法应对网络社会犯罪问题的不足,考察域外立法现状,目的就是为了我国网络社会的刑法规制在立法的完善上提出建议。刑法在立法模式上采用以修正案的形式完善在刑法典之中。此外,必须注意网络社会刑法规制的限度问题,建立相互协调的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刑法规制体系。最后为总结部分,表达本文立场与观点,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犯罪 刑法立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1 绪论7-12
- 1.1 选题的意义7-8
- 1.1.1 学术意义7
- 1.1.2 实用意义7-8
- 1.2 网络社会的刑法规制的研究现状8-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8-10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2 网络社会与网络犯罪12-19
- 2.1 网络社会12-15
- 2.1.1 网络的功能转变12-13
- 2.1.2 网络社会的形成13-14
- 2.1.3 网络社会的特点及表现14-15
- 2.2 网络犯罪15-19
- 2.2.1 网络违法犯罪情况15-16
- 2.2.2 网络犯罪的概念发展16-17
- 2.2.3 网络犯罪的界定及特征17-19
- 3 我国网络犯罪刑法的立法情况19-25
- 3.1 立法现状19-21
- 3.1.1 相关立法规定19
- 3.1.2 刑法典的修正19-20
- 3.1.3 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20-21
- 3.2 现行刑法应对网络犯罪的不足21-25
- 3.2.1 一个现实的问题21-22
- 3.2.2 立法模式上的缺憾22-23
- 3.2.3 具体表现23-25
- 4 网络犯罪的域外刑法立法考察25-31
- 4.1 美国网络犯罪的立法的考察25-27
- 4.1.1 相关立法的情况25-26
- 4.1.2 评析26-27
- 4.2 日本网络犯罪的立法的考察27-29
- 4.2.1 日本网络犯罪的立法27-28
- 4.2.2 评析28-29
- 4.3 中国台湾地区网络犯罪立法考察29-31
- 4.3.1 台湾地区有关网络犯罪的立法29-30
- 4.3.2 评析30-31
- 5 我国网络社会刑法规制的完善31-39
- 5.1 总体思路31-34
- 5.1.1 刑法立法模式的选择31-32
- 5.1.2 网络社会刑法规制的限度问题32-33
- 5.1.3 建立相互协调的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刑法体系33-34
- 5.2 第285条、第286条及第286条之一的完善34-37
- 5.2.1 调整刑事责任年龄34-35
- 5.2.2 扩展罪过形态35-36
- 5.2.3 完善资格刑的配置36-37
- 5.3 刑法第287条、第287条之一及第287条之二的的完善37-38
- 5.3.1 提升第287条的体系性地位37
- 5.3.2 简化第287条之一的条文结构37-38
- 5.3.3 修改第287条之二的构成要件38
- 5.4 增设新的罪名38-39
- 6 结语39-40
- 致谢40-41
- 参考文献41-44
- 附录44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淑娟,何小阳;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及其对策[J];求实;2001年S1期
2 卢山;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现状特征及其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3 薛彩芳;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4 张新海;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防范[J];政法学刊;2001年06期
5 刘强;计算机网络犯罪分析与基本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年01期
6 于飞;简论计算机网络犯罪[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刘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与趋势[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李世忠;张双琴;;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遏制[J];乡镇企业科技;2002年12期
9 黄凤林;;论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形式及其技术预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期
10 彭辉;;网络犯罪:网络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超;;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春玲;;浅谈计算机网络犯罪[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刘守芬;王琪;;从犯罪学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态[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进保;;计算机网络犯罪与控制对策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刘守芬;王琪;;从犯罪学角度观察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要形态[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6 高娜;;浅议网络犯罪[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4辑)[C];2008年
7 许新;;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防范[A];2004年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十一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4年
8 刘枧;;网络犯罪及对策探究[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红梅 谢俊;网络犯罪的国际治理何去何从[N];科技日报;2014年
2 廖岳华 ;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对策[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计算机网络犯罪控制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朱铮;论计算机网络犯罪与立法防治[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张烨;计算机网络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润松;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侦查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李文积;计算机网络犯罪对策探讨[D];湖南大学;2011年
6 沈卫;计算机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3年
7 武s,
本文编号:1055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055646.html